在經濟衰退的悲劇籠罩下,美國終于結束了伊戰。但這意味著美國會消減軍費開支,努力將軍事優勢轉為經濟優勢嗎?美國《名利場》雜志2012年第1期從美國“軍事-工業復合體”的發展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
喬 治•凱南(1904-2005)是美國外交家和歷史學家、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遏制政策鼻祖。1947年,他在美國《外交》季刊發表文章,正式提出對蘇聯 實行“長期、耐心和堅定”的遏制政策。“遏制”一詞從此成為美國在針對與其意識形態相異的國家制定外交政策時的指針。但在凱南看來,遏制應在政治層面,而 非軍事層面。凱南認定美國沒有力量改變其他國家的意識形態,因此美國的外交政策應盡量“謙虛謹慎”,不要四處輸出“民主自由”,別充當“世界警察”。
但 事實上,遏制思想導致美蘇長年軍備競賽,完全背離了他的初衷,并進而演變成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等單邊主義政策。凱南的思想大多反映在他的文章、專著和私人 信函中,這些文獻目前保存在普林斯頓大學西和•馬德手稿圖書館內。《名利場》雜志編輯托德•珀德姆在閱讀研究其手稿基礎上,撰寫了此文。
二戰后,由于蘇聯拒絕與美國繼續合作,凱南警告說:“對于蘇聯的擴張傾向,美國應該采取長期、耐心、堅定與警覺的遏制政策。”他認為,“蘇聯給西方自由世界帶來空前壓力,美國可以根據蘇聯政策的策略及其變化,從地理或政治的角度通過靈活而警覺的對抗加以遏制。”
對于一個在剛剛開始的核時代摸索的國家來說,凱南的方案立場堅定,令人鼓舞。從宏觀背景上看,他的分析與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不無關系,與其后的各種小沖突或軍事行動密切相關,甚至影響到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政策。
關 于遏制政策,凱南在一個又一個演講和一次又一次的采訪中,反復表達他深深的遺憾。凱南的本意是在政治上遏制蘇聯的野心,最終使蘇聯共產主義從內部瓦解。然 而,他的思想被當權者曲解,成為拋棄孤立主義政策的推手,促使美國熱衷于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當然,這種變化緩慢卻十分徹底,凱南坦言他畢生呵護的美 國已經變得不再熟悉。
●黷武成性
1961年1月17日,艾森豪威爾總統發表告別演說,警告美國提防“軍 事-工業復合體”的危害。凱南也在其手稿中描述了一個困擾他多年的話題:“極度軍事化不僅體現在思想上,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中”。這一現象嚴重影響經濟狀 況,軍費開支成為國家的最大嗜好。凱南寫道:“我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也沒有任何改善的征兆。成百萬的人已經習慣于在‘軍事-工業復合體’中謀生,數以 千計的企業依賴它生存,更不要說工會和社區組織了。”
從歷史角度看,癡迷于軍事開支并非美國傳統。幾百年來,美國的模式是戰爭結束后便解 散武裝人員。例如,1918年一戰結束時,法國人均軍費為235美元,英國為188美元,而美國只有68美元。二戰爆發前夕,美國軍費開支僅占GDP的 1.7%,而今的比例為那時的3倍之多。美國軍費占全球軍費總開支的43%,是中國的6倍,俄羅斯的12倍。
目前,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局勢 趨緩,但華府控制軍費的會談表明,軍費增加的趨勢仍將繼續。“超級委員會”的減赤方案已經失敗,觸發了自動減赤機制,這意味著美國將在未來10年強制性削 減5000億美元軍費。即便如此,這只減少了15%的比例,美國軍費仍相當于2007年的軍事開支,并不代表國家重點發生改變。當然,這是一種扭曲的優先 發展重點,美國不可能因此關閉任何一家軍事基地,也不會取消任何一種武器系統的研發。
●保密行業
1997 年,參議員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與凱南通信,詢問他如何看待政府機密對美國民眾生活的影響。凱南認同莫伊尼漢的觀點,認為美國政府的胃口欲壑難平, 常常通過監視等途徑獲取秘密,進而引發與公民自由權的沖突。凱南在信中承認,盡管不太常見,但一個合法政府也需要對某些事情保密。他警告說:“我們自己很 容易成為這些欺騙方式的受害者。”但是,“我們必須有勇氣和自信,堅持自己的方法和對人類社會的看法。”無論敵人是斯大林統治的蘇聯,還是阿拉伯半島的基 地組織,凱南的告誡同樣適用。
2010年1月,加里•威爾斯出版了新作《炸彈的威力:現代總統制與國際安全狀況》。作者認為,美國安全部 門將需要保密的領域一再擴大,政府各部門全都牽涉其中。目前,大約420萬美國人擁有政府的安全授權,可以決定哪些信息需要向公眾隱瞞。由于從事國家安全 或情報工作的政府保密部門和私人機構為數眾多,負責管理它們的政府官員根本無法及時掌握其動向。《華盛頓郵報》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約有1300個 政府部門和近2000個私人公司,為反恐、國內安全或搜集情報而工作。
打著國家安全旗號,布什政府拒絕給予恐怖主義嫌犯人身保護權,還授 權國家安全部門監視境內的美國人或外國人,這侵蝕了保護公民的美國法律體系的基石。從運輸安全管理局到國土安全部,可以隨意介入民眾生活的美國政府機構日 漸增多。然而,無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總統,一旦獲得某項權力就不愿放棄。國家安全就像一個棘齒,只能沿著一個方向轉動。
●兩個社會
1985年,凱南在國防大學進行演講,從更寬廣的角度反思了遏制政策。他說:“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需要防微杜漸、提前遏制。美國人要學會遏制自己,例如遏制對環境的破壞、遏制入不敷出的生活方式、遏制不善于削減赤字的習慣等。”
從 狹義上看,美國60多年來過度關注國家安全,導致普遍漠視所面臨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挑戰。現在很難找出一個代表美國人民利益的行業比50年前發展得更好, 幾近破產的郵政行業最能說明問題。然而,隨著國家崇高感的減少,荒謬的大國沙文主義和好戰情緒日益滋生。例如,電腦游戲業的產值接近電影產業,但這一行業 主要被軍方或充滿暴力和仇外情緒的準軍事部門控制。各地的警察部門采用了軍方的制服和武器,反恐特警隊的裝備比朝鮮戰爭或越南戰爭中的美軍還要夸張。與此 相對應,美國的機場、火車站和高速公路服務區的設備破舊老化,唯一具有的21世紀因素是全副武裝的士兵,德國牧羊犬蹲坐一旁。
志愿兵役制 的實施,讓政府使用軍力更加便捷,同時也為美國社會增加了一個麻煩因素,形成一個龐大而固定的戰士階層。逐漸地,美國產生了兩個社會。一個是軍人社會,主 要來自南方、小城鎮或經濟不發達地區,他們宗教上虔誠、政治上保守。另一個是平民社會,主要包括上述人群之外的人。這兩大社會群體間的互動將會更加危險: 平民社會可以隨意部署士兵,而多數美國民眾不會因此受到影響。反過來,軍人社會可以要求得到想要的任何東西,而平民百姓亦無法反對。
●消失的美國
艾森豪威爾能夠清醒地預見“軍事-工業復合體”的危險并非偶然,五星上將的經歷使他十分了解軍方和企業的胃口。有理由相信,我們在艾森豪威爾曾經警告過的這場戰斗中已經失敗,卻沒有理由認為我們在新時代的恐懼感能夠逆轉這一發展趨勢。
在 凱南生命的最后幾年,他對形勢頗感絕望。2003年2月,在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夕,凱南給歷史學家約翰•盧卡斯寫了一封信。他說:“相信美國將會盡快采取行 動,只要軍事準備完成,也許3個星期就會發動戰爭。對于即將發生的一切,我的看法十分悲觀。今天的美國永遠不會變回你我熟悉的那個國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