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于2005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有一個親切而特殊的稱呼——最可愛的人。每當國家安全遭遇威脅、人民處于危難之際,我們的戰士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奮不顧身,舍生忘死,流血犧牲的時候,人們就會真摯而充滿感情地稱呼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至今,這一稱呼伴隨著我們軍隊的發展壯大,上至軍隊最高統帥,下至人民百姓,“最可愛的人”早已就是解放軍的代名詞。這一稱呼的創作者就是魏巍。
魏巍,原名魏鴻杰,1920年正月十六出生在河南鄭州東大街。這是條逾千年歷史的老街。東大街始建于唐代,是在古商城的舊址上重建的一座城池,名管城。城內四條古干道。東,敏德街;南,咸寧街;西,里仁街;北,清平街。后按方位演變為現在的東大街等四條街。明朝末年,進士魏尚賢拒閹黨魏忠賢拉攏聯譜,辭官回鄭州閑居,住在現魏家胡同一帶。此后,魏姓后人便常居于此。
近年來,城市大規模改造,魏家胡同已不存在了。當地文化部門為紀念從這里走出的這位著名作家,在管城區紅旗廣場修建一座“魏巍故里”牌樓以紀念他為國家和人民作出的貢獻。匾額為著名詩人賀敬之先生題寫。
河南鄭州東大街魏家胡同原址已不存在,當地文化部門為紀念從這里走出的這位著名作家在管城區紅旗廣場修建了一座“魏巍故里”牌樓。
魏巍幼年,中州大地多災多難,“生產了那么多的小麥和棉花,窮人卻連黑窩窩頭都吃不飽”(魏巍《寄故鄉》)。到魏巍父親那一代,家庭已經淪為城市貧民。魏巍只能上不要學費的城市貧民小學和鄉村簡易師范學校,上學的課本都買不起。為了掙幾個書本費,他幫助學校抄寫講義,因為墨不好,字洇了看不清,有的同學還埋怨,他心中充滿苦辣的滋味。魏巍15歲時父母因病相繼去世,母親臨終的那個晚上,在昏暗的油燈下魏巍守了母親一夜,慘淡的記憶同陰暗的屋子連在一起難以忘記。
魏巍15歲攝于鄭州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社會黑暗,受到左翼思潮影響的魏巍,面對黃河,泣淚寫下500行長詩《黃河行》,之后只身一人背著喜愛的書籍和行李,輾轉找到位于山西趙縣馬牧村的八路軍115師軍政干部學校,參加了八路軍。后該校并入延安抗大,魏巍成為抗大第三、四期學員。
抗大四期畢業照二排右3是魏巍 攝于1938年11月14日
抗大畢業后,魏巍要求到最艱苦的基層工作,1939年被分配到聶榮臻司令員領導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在楊成武司令員領導的第一軍分區,隨部隊轉戰保定、易縣、滿城、徐水、淶源等地,參加了著名的黃土嶺、雁宿崖戰斗以及反掃蕩游擊戰,他穿著粗布對襟襖,頭包白毛巾,兜里插著鋼筆,腰間別著槍,寫下大量宣傳報道、街頭詩、鼓舞著戰士士氣,進行偉大民族斗爭。
1943年春日寇對狼牙山地區大“掃蕩”后,八路軍及時趕到現場救助,魏巍(右一)正在慰問、采訪受傷的老百姓。 劉峰 攝
1944年魏巍在冀中與戰友平陵(合影)
解放戰爭時期,魏巍參加了解放華北的歷次重要戰役和解放平津戰役,1946年在張家口與夫人劉秋華結為終生伴侶。
1949年任19兵團騎兵第六師第16騎兵團政委時留影
魏巍與夫人劉秋華 劉峰 攝
新中國成立后,魏巍先后參加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戰爭。1951年入朝歸國后,寫下《誰是最可愛的人》發表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受到毛主席、朱總司令的贊揚,毛主席立即批示:印發全軍。之后又二次入朝,寫出大量報道。1965年受周總理指派深入越南前線,報道越南人民軍抗擊美帝國主義侵略的英勇斗爭。
1950年12月魏巍第一次入朝
952年,魏巍(右)在朝鮮三登野戰醫院訪問志愿軍模范護士羅克賢。新華社發
1965年受周總理委派到越南采訪,胡志明主席接見。左邊座位左起第三人魏巍、左四巴金。
在革命的隊伍里,革命理論武裝了他的思想,艱苦的戰爭磨礪了他的意志,長期在革命熔爐中的生活,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的血肉聯系浸潤了他豐富細致的情感。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利益而戰的斗爭中。
1997-11紀念十月革命80周年大會,高唱國際歌,熱淚盈眶。
魏巍去世后,電視臺采訪夫人劉秋華,劉秋華只說了一句:他累啊,便泣不成聲。
1983年尋訪長征路受傷后在天全縣養傷,右一是夫人劉秋華在照顧腿部受傷的魏巍。
魏巍一生創作了《地球的紅飄帶》《火鳳凰》《東方》革命戰爭三部曲,他三次深入朝鮮前線,兩次尋訪長征路。《東方》獲首屆“茅盾文學獎”、首屆“解放軍文藝獎”和首屆“人民文學獎”,《地球的紅飄帶》獲“人民文學獎”和“人生路標獎”。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享譽神州并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
魏巍創作的部分作品
1983年8月1日魏巍在首屆解放軍文藝獎頒獎會上領獎
魏巍關注人民軍隊建設,也關注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祖國的東南西北,他走到哪里寫到哪里。自1955年他與石油戰線結緣,足跡踏遍新疆、玉門、大慶、山東等多處石油基地,結交了許多石油戰線朋友,寫出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們》《石油戰線巡禮》《無悔的選擇》等文章。
1990年9月在玉門石油管理局與系統宣傳員座談。張愛萍 攝
1996年8月在東興林場采伐點,同工人坐在樹干合影
解放以后,留戀當年戰斗過的根據地,他多次回到晉察冀易縣等地,看望曾經用生命救護過八路軍的老區群眾。
1985年到蓉城看望子弟兵母親劉大娟
1986年9月25日狼牙山五壯士塔落成,見南婁山房東。右二是魏巍,右一是老戰友錢丹輝。
晚年,他的筆觸每每痛斥社會腐敗現象,他為《誰是最可恨的人》作序,還痛心疾首地寫了《驚聞山西“黑磚窯”事件》,退伍軍人崔英杰因生活所迫,失誤殺人,他這個老兵要為這個苦人兒求情,寫了《不要殺他》。蘇聯解體,那面從十月革命的硝煙中升起,飄揚了70余年的紅旗一夜落地,他刻骨銘心地寫下《我想到猶大》《在新世紀的門檻上》等一系列檄文……
2005學習使用電腦,瀏覽網頁。
2008年魏巍病重,聽到監視器中發出的滴答”聲,他說,“死亡的信使傳消息來了”。病榻上,當聽說堅持走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道路的南街村遭到惡意攻擊時,他寫了快板詩《保衛南街村》,5月1日寫了《紀念田間》的文章,5月8日為奧運火炬手登上珠峰題詞“歡慶奧運圣火登上珠穆朗瑪峰”,5月20日為河南烈士陵園被毀事件向部隊、和政府進言疾呼……。 8月他堅持觀看奧運賽事,他關心著國家的命運,教育孩子“繼續革命,永不投降”。2008年8月24日魏巍去世。
2008年5月8日病重期間,為奧運火炬手登上珠峰題詞“歡慶奧運圣火登上珠穆朗瑪峰”。
魏巍用他的一生實踐了他的理想,他說:我們的旗幟是共產主義,我們的方向和目標是共產主義。不管經過多少艱難曲折,我們都要達到這個目標。藝術的天地是廣闊無限的,而我們的才能卻是有限的,我們的能力不管大小,只要緊密地結合現實,深入群眾,緊緊地聯系群眾,時刻關心人民的命運,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戰斗,并且用共產主義思想來教育人民,這就盡到了一個作家的職責。我愿為此繼續努力!
六十五周歲自壽詩
臨別那天,天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吊唁的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伍,戰友們來送他,朋友們來送他,那些見過面沒有見過面的群眾來送他,獻上一束束鮮花深深緬懷人民的作家——魏巍。
告別廳外排隊等候送別的群眾
國際主義戰士寒春前來送別。
鄭天翔前來送別。
2008年送別魏巍告別廳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