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人民情結
陋縣小民
古時候的草民百姓,毛澤東尊之為人民群眾,并且第一次喊出“人民萬歲”的聲音。他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在群眾面前,他有著天地一般的寬容,一生為他們服務,以他們的憂樂為憂樂,處處為他們著想,可以為他們流眼淚,甚至可以為他們背負罵名。
在群眾積極性還沒起來的時候,他耐心等待,并在等待中積極勸導鼓勵。
在群眾的積極性起來以后,他對干部們說:后面的條理化,說清道理,就要靠我們了。
在群眾的熱情過高,以致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的時候,他不是高聲吆喝、推諉責任,而是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解釋,這樣不好,有點過了,要停一下,等一等。至于因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他一力承擔。
在取得了可喜的、豐碩的成績時,他又認為,這是人民群眾的力量使然。
他總是自覺地把自己看做人民群眾的普通一員,把自己融入群眾中間是他最大的樂趣。他曾經與中共著名的后龍潭三杰之一熊向暉有過一次談話,當熊向暉試圖論證領袖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巨大作用時,他風趣地說:半截子馬克思主義。仍然執著于他的人民史觀。
他說, 要信任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沒有一點虛偽,沒有一點做作。他正是扎根于群眾之中,在群眾中汲取營養,匯聚人民群眾的力量,成就了他有限人生的博大事業。
1958年,是毛澤東的事業走向輝煌的又一個起點。
早在1955年的合作化運動中,毛澤東為農村社會主義高潮中突出的人物和事跡,寫了一百多篇按語,切身感受到擺脫了千年封建私有制,組織起來的貧下中農的喜悅和熱情。第二年他們便自發地興修水利設施,但因經驗不足和高級社的力量太小,大部都沒有成功。1957年,他們開始小社并大社,開始有計劃、按步驟地重新上馬,拉開了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前期,農村水利基本建設的大幕。
人民群眾的這些創舉,都激蕩在毛澤東的胸中,1958年年初,他重印《按語》,并指出“社會主義生產大躍進和文化大躍進運動已經出現” 。親自啟動了這一宏偉的工程,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在新中國的土地上建起了八萬多座水庫和遍布鄉村的灌溉網。
就是在這樣喜氣連連的氣氛中,5月5日到8日,短短幾天時間里,毛澤東的喜事再一次一南一北,接連臨門。
這都要從幾年前說起。
抗美援朝勝利后,遼寧省中朝邊界的安東機械廠,由軍需專為民用,并逐步面向農村,為農民維修農業機具。 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后,工廠的骨干工人常逢堯、楊廷貴、林輝生等,產生了自己動手制造拖拉機的愿望。在工廠領導的支持下,他們克服重重困難,于1957年1月31日,終于研制成我國第一臺輪式拖拉機。工人們自豪地稱它為“鴨綠江一號”!
但 “鴨綠江一號”畢竟是初次的嘗試,有些粗笨,行走起來振動較大,砰砰直響,前冒煙,后噴土。有人嘲笑道:“哪個書本上有你們這樣的拖拉機?”有關部門也覺得它過于土氣。于是,剛剛誕生,便被打進了“冷宮”。
1958年春, 國家計委副主任倪偉等人,發現了“鴨綠江一號”, 運回了北京,受到專家群眾的一致好評,認為它既適合耕田,又適合運輸,具備許多優點:一是結構簡單,制造、使用和維修都比較容易,適合我國當時的技術水平;二是故障較少,潑辣耐用,適合在我國農村使用;三是原材料容易取得,沒有進口原件;四是燃料廣泛,不僅可燒優質柴油,也可燒低質柴油。
總之,“鴨綠江一號”拖拉機為我國拖拉機的造型和農機制造工業體系的建立,提供了最有實際意義的研究資料。
4月底,在挑選參加“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游行車隊時,“鴨綠江一號”因外形不太美觀而落選。
也許是天意,5月1日早晨4點多鐘,原定參加游行的四臺拖拉機中的一臺出了故障,一時又排除不了。有關領導臨時決定讓“鴨綠江一號”替補上去。
于是其貌不揚而高大潑辣的“鴨綠江一號”沖開人流,很快追上了其他三輛拖拉機,氣宇軒昂地駛過天安門,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5月5日,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全國代表大會上,一份報告轉呈到毛澤東面前,報告敘述了安東機械廠的工人破除偏見,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試制拖拉機的經過。 毛澤東看后,喜于言表,對他們破除迷信,敢想敢干的精神給予嘉獎。這給了中國工人階級以極大的鼓勵,此后,“鴨綠江一號”幾經完善,終于投入生產,在廣大農村廣泛使用,在我國農機制造行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另一件事發生在南方浙江省的長興縣。
也是在抗美援朝勝利之后, 1954年9月間,李興發等二十多名復員軍人,靠3700元復員費起家,創辦起長興耐火材料廠。
建廠初期,他們因陋就簡,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經過多次的失敗,終于干出了成績,創出了產品,站穩了腳跟。
20世紀50年代后期,我國冶金工業飛速發展,儀表上使用的進口熱電偶管,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遠遠滿足不了需要,且費用高昂,一只需要80多元(而當時一個工人的最低工資才20多元)。剛剛成長起來的長興耐火材料廠,主動承擔起熱電偶管試制這一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
沒有專家,沒有資料,他們就從上海請了兩位師傅,沒有設備,他們就土法上馬,反復試驗,在炎熱的夏天,窯洞口的溫度很高,他們一待就是十多天,不斷改進工藝。1957年底,熱電偶管終于試制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經鑒定,該管耐高溫達1750℃,高于當時從西德進口的產品,冷熱急變的性能也比進口產品增強一倍,而價格只有進口產品的七分之一。消息傳開,轟動了全國冶金系統。
1958年5月8日,就在毛澤東得到“鴨綠江一號”消息的第四天,在黨的八大二次會議講臺上,李興發回報了他們創業創新的經過,當講到“外國人能做,我們也能做”時,毛澤東激動地站了起來,親切地揮手讓他停一下,然后,用他那濃重的湘音,高聲地對會場上的代表們說:“外國有的,我們要有;外國沒有的,我們也要有!”會場上頓時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十天后,他在有關“鴨綠江一號”的報告空白處,用鉛筆書寫了如下批語:
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此件印發大會各同志閱讀。請中央各工業交通部門各自收集材料,編印一本近三百年來世界各國(包括中國)科學、技術發明家的簡明小傳(小冊子)。看一看是否能夠證明:科學、技術發明大都出于被壓迫階級,即是說,出于那些社會地位較低、學問較少、條件較差、在開始時總是被人看不起、甚至受打擊、受折磨、受刑戮的那些人。……卞和獻璞,兩刖其足;“函關月落聽雞度”,出于雞鳴狗盜之輩。自古已然,于今為烈。難道不是嗎?
毛澤東
一九五八年五月十八日
不爭功,不諉過,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利益,這就是毛澤東。此后的歲月里,他嘔心瀝血,把由群眾發明的鞍鋼憲法、人民公社制度等創造性的工、農業管理經驗幾經完善,經過短短十八年的時間,把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建設成為世界第六工業大國、第三軍事強國。又運用群眾的力量,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到1970年代,已形成了一個政治清明,社會穩定,萬眾一心,干部勤勉、人民安居樂業的煌煌盛世,國際友人由衷地贊嘆毛澤東改變了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并于1974年10月1日,迎來了舉世空的前盛事——一國之慶,萬國來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