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一槍射向樓市……
2021-01-05
來源:楊國英觀察 ,作者楊國英
子彈已上膛,射向銀行。
銀行無大恙,樓市受傷。
2020最后一天,子彈上膛。
2021的第一天,槍聲正式打響。
2020年12月31日,央行、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房地產貸款新規”),明確了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機構覆蓋范圍、管理要求及調整機制。
房地產貸款新規,給銀行設置了兩條涉房貸款紅線:一“房地產貸款占比”占銀行全部貸款的比重;二“個人住房貸款占比”占銀行全部貸款的比重。
槍聲不大,余音繞梁。
嚴控的房地產貸款,這是罕見的政策。
這一槍打響之后,今天的銀行股和地產股,瞬間兩條綠線——截止收盤,今天銀行股下跌1.23%,地產股下跌2.13%。
而今天的A股,卻是火紅一片的,上證、深成和創業板三大指數,分別大漲了0.86%、2.47%和3.77%。
真真是萬畝紅楓兩點綠——相比銀行股,今天的地產股更綠。
2021,央行的這一槍,對銀行殺傷力并不大,對房地產殺傷力超級大。
1,對銀行的殺傷力并不大
這次的“房地產貸款新規”,兩條紅線,意味深長。
政策在收緊銀行對房地產的貸款,無論是對開發商的貸款,還是對個人房貸的貸款。
此外,“新規”還將銀行分為了5檔。
第一檔是七家大型銀行,第二檔是17家中型銀行,第三檔是小型銀行和非縣域農合機構,第四檔是縣域農合機構,第五檔是村鎮銀行。
大中小微等五檔銀行分類,銀行越大,房貸占比就越高,銀行越小,房貸占比就越低。
當然,占比是有上限要求的,房地產貸款(含開發商和個人房貸)占比上限為40%,個人住房貸款上限為32.5%。
不同銀行的房貸差別化,這說明,政策對大銀行的影響不大,對中小微銀行的壓力有點大,但是,并不離譜。
畢竟,相比大中銀行,小微銀行的經營范圍,往往僅限縣域、甚至縣域以下,其本身的房貸業務就相對有限。
2,對房地產的殺傷力超級大
房地產本身就是強金融屬性。
現在,央行給房地產貸款祭出了“兩條紅線”,意圖很明顯,對房地產進一步去杠桿。
收緊了貸款,開發商的開發積極性必受影響,個人貸款購房的積極性也必受影響。
結合去年8月針對開發商的“三條紅線”,那么,這次針對銀行(房地產貸款)的“兩條紅線”之一,其邏輯上是一致的,目的僅有一個,確保房企去杠桿、降負債。
“兩條紅線”之二,直指個人房貸占比,這基本可以斷定,2021年的政策,將進一步扼制二套房和多套房的貸款(包括利率和額度)。
2021,央行的第一槍,真正目的,還是射向樓市。
射向銀行,銀行受力,那也僅不過是隔山打牛的“山”而已。
所以,對2021的樓市,不必有絲毫的僥幸。
非剛需,勿炒房。
除了一線城市、以及極個別的二線城市,2021的中國樓市,差不多可以全面看空。
針對看多的城市,我最看好的,還是上海和深圳(及其相鄰區域)——科技主導的時代,強者恒強,而這兩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又超高,存在產業和人口外溢的強需求。
針對看空的城市,我就不多說了。
工業時代,城市全面崛起;
科技時代,僅有核心城市才能崛起。
這還僅僅是開始!
在央行對樓市率先開槍之后,2021中國樓市的槍聲,仍將持續,不會停止。
這才是真正的大國定力!
“房住不炒”這場硬仗,2016年打響之后,一直延續至今。即便,途中偶有局部反彈,政策猛火也隨即壓制。
而央行剛剛的這一槍,在2021,應該還遠不是火力最猛的。
2021最猛的,我的判斷是,房地產稅立法.
附錄:房地產融資“閘門”再擰緊!金融監管嚴控“灰犀牛”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題:房地產融資“閘門”再擰緊!金融監管嚴控“灰犀牛”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吳雨
金融管理部門近日出臺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對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銀行機構分檔設置房地產貸款余額占比、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占比“兩條紅線”。前者從40%到12.5%不等,后者從32.5%到7.5%不等。
為何要出臺此項舉措?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明確表示:提高金融體系韌性和穩健性,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優化信貸結構,支持制造業、科技等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小微、“三農”等薄弱環節融資,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
近年來,我國房地產長效機制實施取得明顯成效,房地產貸款增速穩步回落。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我國人民幣房地產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2.8%,增速連續26個月回落。
盡管如此,在監管部門看來,仍需要進一步增強銀行業金融機構抵御房地產市場波動的能力,防范金融體系房地產貸款過度集中帶來的潛在系統性風險,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穩健性。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是加強宏觀審慎管理的重要內容,其出臺有助于進一步降低房地產金融風險,同時有助于推動金融資源進一步進入小微企業、制造業、綠色發展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在金融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避免房地產業“虹吸效應”。
長期以來,房地產行業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與金融業深度“捆綁”。近年來監管部門三令五申對房地產貸款進行控制,雖然增速有所回落,但總量仍然不小,占比依然較高。
“目前,我國房地產相關貸款占銀行業貸款的39%,此外還有大量債券、股本、信托等資金進入房地產行業??梢哉f,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撰文表示。
2020年8月,人民銀行、住房城鄉建設部形成了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規則,對資金需求端進行管理。此次制定的“兩條紅線”,主要是從資金供給端入手,對房地產貸款整體占比和個人住房貸款占比同時進行約束,覆蓋面更廣。房地產融資“閘門”正在全面擰緊。
政策對房地產市場資金供給的影響有多大?“目前,大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符合管理要求。”人民銀行、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記者調研發現,目前超出上限的銀行數量并不多。作為房地產貸款投放的主力,多數國有大行和規模較大的股份制銀行接近監管上限,少數已經超限。仍有一些銀行與上限有些距離。
針對超出上限的銀行機構,監管部門設置了一定的過渡期。這表明加強管理和調整的方向是明確的,但也會把握好政策的節奏和力度,給不達標機構充分的整改時間,維護市場平穩過渡,體現了政策“不急轉彎”的特點。
比起存量調整的壓力,政策影響更在于對未來增量的嚴控。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要求符合管理要求的銀行,保持房地產貸款占比及個人住房貸款占比基本穩定。這意味著,沒有超過上限甚至離上限較遠的銀行,房地產貸款也是不許補漲的。
此次監管辦法,除了對房地產貸款設置總的比例上限外,還對其中的個人住房貸款單獨設置了上限。這將對購房者帶來怎樣的影響?
“由于超限的銀行不多,過渡期較長,總體上影響比較有限。房地產貸款在銀行之間的結構將有一定變化,部分超標銀行將會壓降,而占比較低的銀行還有增長空間。”董希淼表示,因面臨增長“天花板”,部分銀行經營將更加審慎,貸款條件和要求或有小幅調整。
在對房地產調控的同時,不誤傷剛需,一直是政策導向。如何讓有限的房貸資源滿足剛需群體,而不是流到炒房客手里,是監管部門和銀行機構需要關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銀行違規為房地產輸血的沖動一直都在,為此吃罰單的銀行也不在少數。對銀行機構來說,在套上“緊箍咒”的同時,更需要的是擺脫對房地產依賴的勇氣和能力,找準符合高質量發展的信貸投放領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