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OLED面板在技術和商業化上均取得了明顯進步,京東方的OLED生產線逐步投產,并打入蘋果供應鏈。不過,在面板行業,諸多加工設備還需要進口,比如面板制造的蒸鍍機,完全被日本佳能壟斷,一臺設備的價格超過1億美元。如果說蒸鍍機是因為技術門檻高,國內暫時做不了,那么,在OLED面板驅動芯片上,則是無法解決商業化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目前,國產OLED驅動芯片并非沒有,而是有產品,但技術不成熟,整機廠商不敢用。因為國產OLED用的少,可靠性穩定性未經過大規模應用檢驗,個別廠商在吃第一個螃蟹的時候也遭遇翻車,并導致敢于排版吃螃蟹的高管為此擔責。在這種情況下,商業公司必然趨于保守,更愿意采購外商的產品。這直接導致大陸廠商在OLED面板驅動芯片份額不足1%。
其實,這并非孤例,不少國產芯片都遭遇這種尷尬,比如手機主芯片。目前,整機廠商可以從市場上買單高通、聯發科、紫光展銳的芯片,這些SoC雖然品牌不同,但最關鍵的CPU部分,各個廠商要么完全買ARM公版,要么基于ARM公版修改,雖然品牌上有差別,但都是標準流程下的產物,彼此間差別很小。
大陸整機廠主要采用高通和聯發科的芯片,只有中興、海信等少數廠商會采用紫光展銳的芯片。并非展銳的芯片不好,事實上,三星就大量采購展銳的芯片。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紫光展銳走量的芯片大多是中低端產品,中高端產品在大陸市場上銷量有限,芯片成熟度上還未經過規模使用的檢驗。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高通和聯發科有較高的品牌認可度和市場認可度,而紫光展銳則沒有這種品牌光環,在營銷上,手機廠商往往大肆宣傳采用高通的芯片,但如果采用的是展銳的芯片,就往往避而不談。從中可以看出,展銳的芯片在使用價值方面是沒有問題的,鐵流就用過采用展銳芯片的平板和手機,日常使用完全沒有問題。問題更多出在品牌認可度上,整機廠商生怕采用了紫光展銳的芯片導致“逼格”下降,進而影響銷量。
當下,一些芯片和半導體設備確實是國內暫時研發不出來,比如ASML的光刻機,英特爾的高性能CPU,但也有一些東西,是國內做出來了,但是大公司不敢用,產業化進程緩慢。如何幫助國產芯片廠商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是決策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