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來自一位在在德國學習生活了將近28年(機械行業)的朋友,鐵流略作整理。
德國的IT行業并不強,就說說制造業的普遍情況。從教育方面,德國沒有人人爭取上大學的風氣和傳統。優秀的孩子選擇職業培訓/學徒工的道路,司空見慣,父母也不會有任何反對。做技術工人,乃至任何行業,都沒有高人一等低人一等的概念,完全按照孩子的興趣和長處來。
孩子們的成長道路,與國內可以說是剛好相反。小學中學溜溜達達輕松極了,高中(包括職業高中),尤其是大學,孩子們才主動大力(注意,不是父母老師要求,而是孩子們自己意識到學習技能的重要)
德國的技工,說句有點過分的話,比國內很多大學畢業的工科大學生,不論是能力和態度上,強出不是一個級別。更“可怕”的事,這些技工在工作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多數還會自覺自愿的重回課堂:或者兼職成人大學,或者辭職去上大學(德國是不用考大學的,用高中畢業的成績去申請就好)。這些已經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技術工人,“回爐”式進入高等學府深造,動力滿滿,一發不可收拾。
這些人大學畢業后,再次進入工作狀態,知識,理論,自信心,能力,上進心,方方面面,又提高了幾個層次。這位朋友認為,國內官本位的意識,對實體經濟和科學研究,負面意義比較大。
德國的高等教育與美澳英最大的區別就是對高等教育的定位——這是公益,不是生意。這不是有錢人的游戲,而是全社會進步的根基。全體德國稅人,心甘情愿資助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實現他們的愿望。因為沒有他們,全社會不能進步。教育是公益,不是生意,這是德國的立國之本。
德國政府因此在十幾年前開始了一項實驗。就是發明了一種所謂“雙軌制”的教育體系,就是職業培訓(學徒工)與高等教育,同時進行。因為德國政府認識到民眾對掌握手藝的熱情越來越高,上大學的人越來越少。
德國人,說到底其實是一幫手藝人。知道今天,他們并不以學位為榮,而是以學過一門手藝為榮。當一個德國人做自我介紹時,第一句基本就是“我是個鐘表匠” “我是個機械工人”(指的就是他學徒工時學的手藝)其實,他是一個公司的CEO。
第二句,他可能會說“我有三個孩子”,第三句可能會說“我是國家認證的救火隊員”,第四句才會說“我是機械系畢業的”。而且第四句基本沒人會說,更不要說提到自己大學的名字了。這位朋友表示,他們對于學過一門手藝,熟練掌握一門技術的驕傲感,遠遠高于他們對于學位的自豪感。
這些年輕人,畢業后只需在我他所在公司服務五年,就可以去任何其他公司工作。公司完全不會刁難,反而會配合。德國社會對比有共識:培養人才是為了全社會,不是為自己企業。聽著比較“裝”,但這還真是發自內心的的。德國人一點都不喜歡跳槽,如果他想走,必然有非常充足的理由(比如戀人配偶在其他城市)。
這位朋友認為,德國政府從來不喊口號,而是和企業精誠合作。體恤民情,配合國情,解決了實實在在的問題(當年的“學徒過多,大學生過少”問題)。做到了與時俱進,并幫助企業和社會與時俱進。這種全新的教育體制,目前與學徒制,高等教育并行。十幾年下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德國沒有什么資源,靠的就只有體制和人才)。他自己也從2004年,參與了他所在公司招收了一批年輕人做“小白兔”,配合政府的“實驗”。招收的這批人,當初多少都是舉棋不定迷茫的小孩兒經過六年的職業培訓+高等教育,伴隨在公司的實習,之后十年如魚得水的工作,如今都是中堅力量,可以說,理論和實踐都超強。有些現在進入管理層,有的專心做研發,各取所需各有所長。實驗是成功的,今后發揚光大。
而進入這種雙軌制的年輕人,“損失”的就是這個假期的“自由安排”。他們要聽從簽約企業的安排:在企業里實習工作。把“損失”打了引號,意思就是對大多數人來講,這并不是損失,而是重要的實習/工作經驗。
學徒和大學同時進行是可行的,因為大學的課程其實,每年只有半年。剩余半年,是放假,大學生們在放假的時間自己安排:旅游,寫論文,去企業實習,做公益。
再說一句無關的事:德國的農業。
大學里的農業專業是非常,非常,非常難學的。高中成績要無比優秀,才可以申請到農業的位置。可以說,在德國當個技工,工程師,相對來講稀疏平常。要從事農業,對不起,最棒的人才允許,能力有限的就算了。德國的整個社會氣氛,才是它的優勢。
關于德國的各種體制和社會結構,其實國內網上有很多文章,有些水平很高,有些言過其實,有些蜻蜓點水。
中國大陸其實可以借鑒一些德國的經驗。照搬肯定行不通,但是借鑒一下,應該是會有益處的。這些年,中國學習美國某些模式的動力很大,對德國和北歐的模式,不太感興趣。除了喊幾句“德國工匠精神”,就再沒見到有具體的行動了。德國的工匠精神來自哪里?為何經久不衰?怎樣借鑒?沒了下文。
說句不好聽的,即便是馬克思恩格斯學術觀點的精華也未必融會貫通。如果馬恩兩位導師看到社會主義國家實行996的模式,資本家還聲稱這是無產階級的“福報”,不知作何感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