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鐵流發(fā)表《5G+Al+物聯(lián)網+海水稻是玩概念 華而不實》之后,在一個華為背景比較濃的群里(以下稱H群)展開了關于5G農業(yè)的討論。本文中,鐵流增加一位網友海洋海水稻的藍圖,對一些H群網友觀點進行反駁。并重審自己的觀點,農業(yè),特別是主糧種植是低利潤行業(yè),無法承載5G+AI等高成本概念。
一、補充內容:海洋海水稻
鐵流對一位網友引用南方某海水稻研發(fā)團隊老師的話略作整理:
藍海面積廣闊,無需追求單產帶來的各種傳統(tǒng)催長用藥,是真正的環(huán)保綠色農業(yè),陳老師團隊主攻海水種植,主攻高耐鹽度下的單產指標,目前做到千分之十二(海水鹽度是千分之35)。由于海洋本身的特點,以及鹽堿地大多偏僻且土地連片,對于無人值守和自動作業(yè)的需求極其突出。因而產生了對于5G+AI+物聯(lián)網的訴求和無人值守+自動作業(yè)的夢想。
鐵流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紹了北方某研發(fā)基地的情況,目前的海水稻能在鹽分濃度為3-8‰澆灌水種植條件下存活。而陳日勝老師目前的進展是達到12‰的水平。不過,青島那面的最高畝產可以達到620.95公斤。而陳日勝老師那邊的畝產數(shù)據(jù),那位網友并沒有正面回答,他表示:
“關于單產問題,藍海水稻與陸地水稻有不同的思路,單產指標不是目標,單產只是投入產出比中的一個次要因素,海洋面積相比于陸地面積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那么,一個可能性就是南方研發(fā)團隊的老師研究的品種在耐鹽堿方面比北方的強,但畝產方面不如北方。
二、網友批評鐵流存在邏輯硬傷
鐵流發(fā)表文章后,一位網友引用南方海水稻研發(fā)團隊老師的轉述,表示:
無人值守*自動作業(yè),是發(fā)展目標,是一整套新產業(yè)鏈,需要持續(xù)研發(fā)。
萬丈高樓平地起,在目前條件下,袁老團隊因陋就簡,只好先拿攝像頭+有線將就著起步。
咱們不去體會先行者的艱辛和無奈,反而去嘲笑先行者對于5G+AI+物聯(lián)網的訴求和無人值守+自動作業(yè)的夢想。這于情于理何在?
鹽堿地大多偏僻且土地連片,對于無人值守和自動作業(yè)的需求極其突出。
無人值守和自動作業(yè)的關鍵,就是無線寬帶通信+AI+物聯(lián)網。我不清楚您的那篇文章中擔憂的“華而不實”和“玩概念”從何而來?
另外一位網友則@鐵流,表示:東西還沒出來就鼓吹風險,說句不好聽的話,居心不良啊。
在這里鐵流不得不再解釋一下。不知道當天在H群里抨擊鐵流的網友中,有多少是仔細看了看了鐵流的文章的,或者只是看了標題,就沖上來把鐵流批判一番。比如有一位網友,鐵流明明說反對農田拉光纖的,結果這位網友理解為鐵流支持農田拉光纖,把文章意思都看反了,之后就這個話題,衍生出一大堆東西。鐵流提一點小要求,仔細看完文章再批評。
上述情況鐵流很無奈,文章里關于5G+AI+海水稻的問題,就只有以下這段:
鐵流之前已經介紹了,海水稻本身就是還處在研究中的東西,還遠遠沒有到達大規(guī)模推廣的程度,從產量、品種穩(wěn)定性、耐鹽水平等多項指標上都還有一些路要走。在海水稻規(guī)模化推廣前路漫漫的情況下,過度炒作海水稻+物聯(lián)網+人工智能+5G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誠然,精細化管理和智慧農業(yè)是大趨勢,但很多東西過去已經有了,比如根據(jù)氣溫、適度、陽光等條件調整灌溉或蔬菜大棚的通風和采光等。
媒體報道的所謂5G+AI+海水稻,從報道上看應該是攝像頭監(jiān)控試驗田,然后用5G傳輸?shù)奖O(jiān)控室。
問題在于,這種功能過去攝像頭連接有線網絡也能做,而且成本更低更穩(wěn)定。這種用5G網絡+攝像頭監(jiān)控的做法只適用于試驗基地,不適用于大面積種植,主要是經濟上劃不來。5G基站本身就很貴,功耗高電費又貴,還有在田間地頭拉光纖,建供電保障系統(tǒng),成本太高,這種模式也許適合種植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或搞科研,但不適合用在水稻種植上。
鐵流這段話里主要是針對當下,認為當下北方研發(fā)基地一些做法鼓吹5G+AI+海水稻是玩概念——用5G把攝像頭接監(jiān)控室就變成了5G+AI。
現(xiàn)在有一種風氣,無論做什么都要5G+AI,這是病,就像納米火的時候,什么都要蹭納米的概念,量子火的時候,什么都要蹭量子的概念。事實上,這種做法對于海水稻品種改良,生產力的進步沒啥意義,當下真正重要的是提升耐鹽堿程度和畝產水平。
再強一下,鐵流批評的是當下這種蹭熱點,玩概念的做法,而不是海水稻本身,對于海水稻,鐵流是一直看好的,這一點,只要仔細讀了原文章就不難發(fā)現(xiàn)。也只有只看標題,不看文章的人,才會覺得鐵流“居心不良”。
另外,還要澄清一點。
那位網友對于海水稻無人值守+自動作業(yè)的描述是非常遙遠的遠景,是需要漫長時間才能達到的。屬于非常宏偉,這個藍圖的描繪水平和實現(xiàn)難度已經超高賈躍亭,相比于馬斯克的殖民火星也只是遜色一籌。當然,這里提賈躍亭并非貶義,而是以中性的態(tài)度去描繪海水稻無人值守+自動作業(yè)的難度,鐵流在H群里的表態(tài)也是是“祝愿成功”。
而這位網友用南方研究單位描繪的遙遠藍圖,來批判鐵流批評當下媒體報道北方一家機構的時候,玩“5G+AI+海水稻”概念,邏輯上未免有些問題。
打個比方,鐵流認為印度當下存在很多天然短板,莫迪鼓吹印度高端制造崛起是概念和政治秀。
然后,您用越南描繪的幾十年后的藍圖批評鐵流,說鐵流對印度當下的批評是錯誤的。邏輯上沒有這種玩法啊。
請不要批評鐵流文章里沒有寫的內容,請不要用“越南藍圖”來批評鐵流談“當下的印度”。
另外,如果5G+Al+海水稻能夠被鐵流一篇微不足道,閱讀量1000左右的文章寫死,那還是讓它煙消云散吧。
三、5G+Al+海水稻不現(xiàn)實
首先,時間上來不及。海水稻的品種培育就需要大量時間,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而海水稻種植全部是實現(xiàn)無人化,這也需要比較漫長的時間。另外,海洋海水稻還要克服海洋環(huán)境帶來的一系列復雜問題,遭遇的困難,會比陸地海水稻還要多,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大量時間。
而5G的問題在于,由于技術升級疲軟,存在功耗、覆蓋、應用、成本四大問題,現(xiàn)在基本靠政治化來推廣,很有可能成為第二個TDS,不可能像2G、4G這樣“長壽”。也許20年后,5G都退網了,海水稻無人值守+自動作業(yè)技術都沒能成熟。也許40年后海水稻無人值守+自動作業(yè)技術真的實現(xiàn)了,但通信這塊用的肯定不是5G,用的AI也不是現(xiàn)在堪稱人工智障的“弱人工智能”。
其次,成本上劃不來。在H群雖然很多網友看好5G+Al+海水稻,但也有網友支持鐵流,一位網友表示:
簡單看了一下,贊同鐵流。大部分人是不了解農業(yè)的。我的本科同學是農業(yè)企業(yè)家,對此比較了解。中國大部分農業(yè)是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基本靠保護生存。除了蔬菜——但蔬菜也有農殘過高的問題。因此,低毛利,保護價是置頂?shù)囊粋€東西。這種不具有規(guī)模效應的保護性產業(yè)(全國都在保護,拖著,撐著。參考 主糧和棉花),很難去接受科技尤其是所謂酷炫科技。農業(yè)要算的很細,否則一不小心就虧本。且不說主糧產業(yè)。肉類養(yǎng)殖加工和蔬菜種植加工都是這樣。后兩個比較商品化,前者是政策性領域。
我另一個原來在ZTE,現(xiàn)在在在農業(yè)的朋友,說農業(yè)信息化是非常現(xiàn)實的,所有現(xiàn)在AI概念統(tǒng)統(tǒng)都是假的。所以,農業(yè)弄不的玩概念,玩概念就是騙政府經費,騙吃騙喝,完了。
還有一位讀者留言:
@鐵流 文章已經拜讀深有感觸,小范圍設施農業(yè)可以使用數(shù)字信息技術輔助生產,但是無法改變普遍性農作物生長環(huán)境要素。現(xiàn)在,農業(yè)領域需要的是新的深加工技術、新的農作物品種、新的農作物怎樣和人更好的融合,而不是什么5G+AI+物聯(lián)網+海水稻(+N)。現(xiàn)在,農產品扎堆疊加播種、市場信息鏈路斷層、許多農產品滯銷供大于求和許多供應不足之間的點才是困擾著農民的堵和痛。
4G時代就有物聯(lián)網技術、AI,沒有用,以色列搞農業(yè),也沒有一定要扯5G。這些年,很多東西亂炒作,房子炒貴了,糧食炒便宜了,稻谷今年收購價才120元一擔(按一擔100斤算)比去年同期更低,玉米,有的地方稱之為苞谷苞米的,收購價格才最高0.85元一斤,最近今年炒作糧食挺歡的,可是苦的是農民。一些設備商企業(yè)一直覬覦全產業(yè)所以眼里只有利益,若繼續(xù)炒作下去糧食收購價更低那三農的發(fā)展不均衡問題就是雪上加霜了。2007年就有的概念并不新鮮,過于炒作就是居心不良。
海水稻研究所可以用5G但是別炒作成“5G+AI+物聯(lián)網+海水稻(或+N)”
大規(guī)模普遍性基礎農業(yè)是無法“5G+AI+物聯(lián)網+海水稻(或+N)的”
科學技術應該是用于實踐提升生產力,降低成本,造福農民,而不是忽悠炒作的。
四、不要人身攻擊
鐵流是外行,所有文章都是來源于行業(yè)朋友的信息,在一些細節(jié)難免有瑕疵,也就是H群網友說的文章有硬傷。如果文章有問題,讀者以交流和指導的方式糾正,鐵流是虛心接受的,也會把讀者補充或修正的內容加到文章里去,不斷完善自己的文章。比如本文開頭就增加了海洋海水稻的相關內容。
不過,對于個別H群網友,不講道理,上來就扣帽子,搞人身攻擊的做法,鐵流認為這并不合適。事實上,H群網友在討論5G農業(yè)的時候,硬傷更多。H群里大多數(shù)網友恐怕與農業(yè)生產絕緣,但并不妨礙他們談論5G農業(yè)。為何到通信這塊,個別H群網友就玩起了雙標呢?
H群里討論5G農業(yè),其實是不太現(xiàn)實的。
比如在“農田里搞5G基站全覆蓋”。
因為要建基站,必須建連接基站的有線網絡,在農田里埋下一串光纜,先不談翻挖農田埋設光纜的施工行為會對農田造成破壞,這種做法是有成本的。而且供電也是大問題。
于是提出“用太陽能保障電力”,但基站是全天候工作的,而太陽能要靠天吃飯,夜間、陰雨天發(fā)電都是問題,難不成加一個蓄電池系統(tǒng)?如果連入電網,太陽能發(fā)電質量也是問題,當然,補救措施也是有的,但還是那句話,這等于是把系統(tǒng)越搞越復雜,也是有成本的。農民真正需要的是物美價廉,簡單好用的東西。
由于5G中頻覆蓋差,為了提升覆蓋,拉“廣電用700M”,但廣電體量小,未必會搞這種投資,于是表示說“華為拉廣電一起搞農田5G新號覆蓋”,但問題是,盈利模式在哪里?難不成又是忽悠政府買單么?
對于上述內容,鐵流請教了一位從事水果和苗木種植和經營的朋友,這位朋友算是比較“潮”的農民了,在農村蓋起了別墅,城里也買了房。他的回復歸納一下就是:“何不食糜”。
對于上述H群網友的硬傷言論,鐵流從來沒有人身攻擊,只是告知,忽略了成本因素,主糧種植是無法承受這些高成本的酷炫概念的。鐵流也希望,H群網友能夠發(fā)揮自身高學歷的特點,少一些人身攻擊,多一些技術知識交流。
以下為之前被H群部分網友抨擊的文章原文
2019年年初,網絡上熱炒華為準備聯(lián)合袁隆平院士進軍海水稻。之后,華為辟謠,沒有任何從事水稻種植業(yè)務的計劃,也沒有發(fā)布任何與此相關的消息。從聲明的內容看,華為的意思是海水稻種植華為不擅長,這個交給袁隆平院士的團隊做,華為做物聯(lián)網方面的應用。
最近,有讀者轉了關于“華為”、“海水稻”、“5G”、“物聯(lián)網”的文章和5G+AI助力海水稻種植的消息,讓鐵流談談看法。鐵流認為,海水稻有潛力,但不宜捧得太高。對于在農業(yè)玩“5G+Al+物聯(lián)網”等概念的做法,鐵流持保守態(tài)度。
海水稻有潛力 但不宜捧殺
誤區(qū)一:海水稻用海水灌溉
海水稻的稱呼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這種水稻使用海水灌溉,但其實上使用海水灌溉只是農業(yè)專家們的一個努力方向,目前的海水稻能在鹽分濃度為3-8‰澆灌水種植條件下存活,青海水稻研究中心的楊紅燕博士表示:這種鹽度大至相當于吃剩的菜湯的咸度。相比之下,海水的平均鹽度在3.5%左右,鹽分濃度已經大幅超越了海水稻澆灌水的濃度。此外,如果在鹽堿地里直接用海水澆灌,也起不到用海水稻改善鹽堿地土質的目的。
海水稻的學界稱謂是耐鹽堿水稻,也就是具備在鹽堿環(huán)境下生長的水稻。至于為何包括袁隆平掛帥的研究中心在內的諸多單位都以海水稻命名呢?主要是這個名字好理解,通俗易記。
(小區(qū)域收割、脫粒、除雜、測水分、稱重,最后再通過幾個復雜的固定公式,才能計算出海水稻的產量。)
誤區(qū)二:海水稻有海水的咸味
雖然海水稻長在鹽堿地里,而且還可以使用鹽分濃度為3-8‰澆灌水灌溉,但這并不意味著海水稻就帶有海水的咸味。此前一些媒體報道海水稻苦澀有咸味,其實是以訛傳訛。
在9月28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白泥地試驗基地組織專家、記者、當?shù)剞r民試吃收獲的海水稻,大家均表示口感要比普通的稻米香甜,并無海水的咸味。
誤區(qū)三:海水稻是由袁隆平院士發(fā)現(xiàn)和培育的
早在1986年,廣東農業(yè)科學家陳日勝發(fā)現(xiàn)了一種可以抗鹽堿性的野生水稻,在取下那株野生水稻上結下的522粒種子后,陳日勝開展了長達29年的培育工作。
從1987年到1991年,陳日勝完成選種工作,最終定型品系為“海稻86”。到2014年11月,陳日勝已將海水稻從畝產100斤增至300斤,在廣東、浙江等地,海水稻種植面積也擴張到1000多畝。
不過,由于陳日勝的影響力相對有限,海水稻的商業(yè)化種植和推廣之路比較坎坷。2014年10月,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悉海水稻情況后,給科技部部長萬鋼寫信,說明海水稻具備極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兩年后,袁隆平院士牽頭成立了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專門從事耐鹽堿高產水稻方面的研究。
由此可見,海水稻的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工作是由陳日勝完成的,袁隆平院士則在海水稻的推廣和進一步提高海水稻的產量方面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兩位科學家都對海水稻的培育和推廣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誤區(qū)四:海水稻能多養(yǎng)活2億人
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國家也有死守18億畝耕地的死命令。不過,考慮到全國各地紅紅火火的房地產和造城運動,中國耕地資源已經非常緊張。由于中國內陸確有約15億畝鹽堿地,如果都能夠種植海水稻,確實能夠大幅提升中國糧食產量。因而有媒體由此測算海水稻能多養(yǎng)活2億人。
不過,目前海水稻并非能在海水鹽分條件下生長,而是可以在鹽分濃度3-8‰澆灌水種植條件下生長。對鹽堿地的土壤情況同樣有一定要求,不是任何鹽堿地都能種植海水稻。加上內陸很多鹽堿地本身就是缺水地區(qū),因而真正適合海水稻生長的鹽堿地,遠遠達不到15億畝這么多,一個比較樂觀的數(shù)據(jù)是2億畝鹽堿地具備種植海水稻潛力。不過,這也是理論上比較樂觀的數(shù)據(jù),實際數(shù)據(jù)到底怎么樣,還有待實踐檢驗。
目前,海水稻還只是小面積試種,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要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就必須進一步進行檢測和培育,提升海水稻的產量和品種的穩(wěn)定性。青島海水稻研究發(fā)展中心在白泥地試驗基地的數(shù)據(jù)表明,6‰鹽度的耐鹽堿水稻的小面積測產最高產量為每畝620.95公斤。中國工程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在3-5年內選育出能在鹽分濃度3-8‰澆灌水種植條件下,產量達300公斤/畝以上的耐鹽堿水稻新品種。因此,現(xiàn)在就信誓旦旦海水稻能多養(yǎng)活2億人,未免有些輕率了。海水稻如果進一步研究和培育,確實有很大潛力,只是不宜過度捧殺。
傳統(tǒng)農業(yè)玩“5G+Al+物聯(lián)網”概念華而不實
中國當下有個特色,就是喜歡玩概念,造聲勢,不顧客觀實際搞出一堆熱詞,包裝的高大上,然后被全社會吹捧制造一股風潮。
前幾年的搞“共享經濟”,萬物皆共享,在共享單車之后,又出共享充電寶,共享手機(這玩意不就是公共電話么)等等,甚至還沒下限的搞出共享女友,還有媒體鼓吹“共享經濟的今天,還有什么不能共享”。
之后的“量子”和人工智能,也是一出大劇目,”量子”衍生出量子鞋墊、量子內衣、量子戒指、量子飾品、量子圍巾、量子手套、量子襯衫等等。而人工智能明明是圖像識別、機器學習之類“弱人工智能”,卻被包裝成為科幻電影里的那種接近于人甚至超越人的人工智能,廠商凡是宣傳都要提一把人工智能,好像不帶這個就無法凸顯自己“高端大氣上檔次”,而在實踐的洗禮后,不少網友把廠商鼓吹的人工智能調侃為“人工智障”,甚至華為手機的人工智能還出現(xiàn)了把出師表和曹操的頭像誤認為是月亮的奇葩情況,在拍照后把出師表和曹操頭像模糊化,還非常貼心的增加月球表面的環(huán)形山。
對傷口進行美顏則是手機拍照“人工智障”又一個例子。一位用戶在登機時不小心劃破了胳膊,要拍照給HR報意外保險,發(fā)現(xiàn)華為的“皮膚柔滑”效果太過頭了,根本拍不出流血的效果。最后折騰一番,只能用iphone 8拍照。
之前的那一波5G封神,則更是驚天動地,某大商人還表示“5G商用后,美國將成為落后國家”,在廠商的媒體宣傳上,5G更是無所不能,徹底改變社會和老百姓的生活,國內某廠商更是標榜自己5G如何如何牛逼。然而,結果卻是三大運營商對5G不感冒,工信部部長說對廣大用戶來說,4G手機夠了。還有一位工信部官員則給予當下被廠商吹的神乎其神的5G基站“功耗較大,能力較差......將淘汰,扔掉300億”的評價。
不知是否是一個熱詞已經有點玩不下去了,類似漫威搞復仇者同盟,玩超級英雄大串燒,國內廠商和媒體也玩熱詞串燒,把5G、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海水稻這些詞匯連在一起。并向公眾展示這些技術如何牛逼和搞這些東西的公司是如何牛逼。
但實際上,鐵流之前已經介紹了,海水稻本身就是還處在研究中的東西,還遠遠沒有到達大規(guī)模推廣的程度,從產量、品種穩(wěn)定性、耐鹽水平等多項指標上都還有一些路要走。在海水稻規(guī)模化推廣前路漫漫的情況下,過度炒作海水稻+物聯(lián)網+人工智能+5G是非常值得商榷的。
誠然,精細化管理和智慧農業(yè)是大趨勢,但很多東西過去已經有了,比如根據(jù)氣溫、適度、陽光等條件調整灌溉或蔬菜大棚的通風和采光等。媒體報道的所謂5G+AI+海水稻,從報道上看應該是攝像頭監(jiān)控試驗田,然后用5G傳輸?shù)奖O(jiān)控室。問題在于,這種功能過去攝像頭連接有線網絡也能做,而且成本更低更穩(wěn)定。這種用5G網絡+攝像頭監(jiān)控的做法只適用于試驗基地,不適用于大面積種植,主要是經濟上劃不來。5G基站本身就很貴,功耗高電費又貴,還有在田間地頭拉光纖,建供電保障系統(tǒng),成本太高,這種模式也許適合種植價值較高的經濟作物或搞科研,但不適合用在水稻種植上。
類似的,一些媒體鼓吹人工智能+養(yǎng)豬也是大坑。在一些文章中,鼓吹用人工智能實現(xiàn)豬臉識別,但問題是人的臉很干凈,但豬的臉肯定不可能像人臉那樣干凈。人會老實站好了對準攝像頭,但豬肯定不會像人那樣老實站好去識別。
事實上,與其搞什么豬臉識別,不如在豬身上做標記來的簡單使用,比如以前農戶在豬耳朵上做標記。由于農業(yè)本身就是利潤相對微薄的行業(yè),是沒有能力去過度承載“高科技”(高成本)又沒啥實際作用的輔助設備的。媒體報道中養(yǎng)豬+人工智能如何成功,這一方面與宣傳方式有關,畢竟“國內首家XXX,首次應用XXX”這種非常適合給政府寫報告,另一方面,也和豬肉價格瘋漲,使養(yǎng)豬利潤在短期變高了有關,但這并非是常態(tài),當豬肉價格回落后,養(yǎng)豬業(yè)是無法承載這些高成本,卻又沒啥實用性的輔助設備的。
鐵流認為,以當下的技術水平而言,在農業(yè)方面,智能化、信息化(物聯(lián)網、5G、AI之類技術的應用)對實際效益的提升是微乎其微的。誠然,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最多是節(jié)省一些人工,比如傳感器可以代理人工監(jiān)測濕度、溫度等,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傳感器替代人工檢測,這在以前早就有了,并不是這一波物聯(lián)網、5G、AI等熱詞帶起來的。何況按照目前的智能化程度,想節(jié)省特別多人工也不可能。當下一些媒體的吹捧,只會產生拔苗助長的作用。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