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合肥長鑫宣布存儲內存芯片自主制造項目宣布投產,該項目總投資1500億,其與國際主流DRAM產品同步的10納米級(19nm)第一代8Gb DDR4首度亮相,一期設計產能每月12萬片晶圓。
DRAM是易失性存儲技術,斷電失去數據,電腦上4G/8G內存條采用的就是DRAM。近年來,DRAM芯片市場增長迅速,根據IC Insights的報告,2019年DRAM銷售額將占總IC銷售額的17%。
悲劇的是,如此龐大的市場,基本被外商壟斷。目前,DRAM基本被以三星、SK海力士為代表的韓、美企業壟斷,2018年三星、SK 海力士、鎂光在DRAM全球市場中占比分別為 45.5%,29.1%,21.1%,總占比超過 95%。國產DRAM芯片除了在龍芯電腦上能夠看到,而且也只是DDR3,而沒有DDR4。商業市場上基本充斥著進口的DRAM芯片。可以說,合肥長鑫10nm 級8Gb DDR4量產,成功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合肥長鑫引進奇夢達技術再創新
說起合肥長鑫存儲,還有一段小故事。
當年,在武漢、合肥等5座城市爭奪存儲器基地并以武漢的勝出而謝幕之后,合肥依舊沒有放棄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雄心,依舊不放棄打造存儲芯片基地的夢想,并舉全省之力投入其中,目前,合肥長鑫是安徽省單體投資最大的工業項目。因而有行業朋友調侃,如果說長江存儲是“國家隊”的話,那么,合肥長鑫就是“省隊”。
最初,媒體報道合肥長鑫在技術上與日本前爾必達社長坂本幸雄合作,主攻方向是DRAM,在資金上投入460億人民幣,該DRAM工廠預計量產時間為2018年下半年,屆時12英寸晶圓月產能高達10萬片。
不過,之后就聽不到坂本幸雄方面的消息了。據公開消息,合肥長鑫的技術來源是德國奇夢達。由于以三星為代表的韓國企業在存儲芯片上玩反周期投資,通過存儲芯片價格周期性震蕩玩死、玩殘了不少歐洲和日本企業,奇夢達、爾必達都是三星反周期投資的受害者。
雖然奇夢達在商業上不成功,但在技術上還是可圈可點的。合肥長鑫買下了奇夢達的技術,并以此為基礎再創新,把從奇夢達獲得的46納米堆棧式DRAM平穩過度到10納米級別,同時,合肥長鑫還在探索HKMG、EUV甚至GAA等新技術和新工藝在DRAM上的實現。
目前,三星、SK海力士的DRAM芯片也是10nm級別,就技術水平來說,合肥長鑫的DRAM芯片與三星、SK海力士的DRAM芯片在制造工藝上處于同一檔次。因此,如果合肥長鑫的技術足夠成熟,并能夠通過產能平攤成本,商業市場是可以期待的。
不過,由于存儲芯片行業和面板行業有一定相似性,估計合肥長鑫也要經歷與京東方類似的一個長期虧損過程,在經歷數年、乃至10年的腥風血雨之后,才能在商業市場上站穩腳跟,與三星、SK海力士分庭抗禮。
晉華完全依賴境外技術被制裁后休克
在為合肥長鑫點贊的同時,鐵流也提一下休克的晉華。
2018年10月29日,美國商務部對福建晉華實施禁售令,稱因其涉及違反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行為。
隨后,聯電開始撤出技術骨干,并中止了和晉華的技術合作,這直接導致晉華研發陷入停擺。
2019年1月下旬,晉華向美國商務部最終用戶審查委員會提交信函,要求移出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實體清單。聲明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晉華希望澄清公司并不存在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的風險,并說明公司始終一以貫之地遵守美國法律。
由于晉華集成電路已納入中國"十三五"集成電路重大生產力布局規劃,堪稱國際級項目。
對于晉華事件,工信部LD MY在1月29日表示,去年10月份以后,美國商務部泛化了國家安全的概念,濫用出口管制措施,以所謂“可能使用了來自美國的技術,威脅到了美國的軍事系統基本供應商的長期生存能力”為由,用“可能使用了”、“可能威脅到了”等理由,對福建一家還在建設過程當中、產品還沒有量產的企業實施了出口管制,“我們認為是站不住腳的”。
鐵流以前的文章中提過,晉華實際上是給聯電擋槍,因為與鎂光存在知識產權糾紛的是聯電,而不是晉華。晉華只不過是出錢委托聯電研發技術,然后通過技術轉讓的方式,獲得聯電研發的技術成果,聯電在研發DRAM技術過程中,是否存在侵犯知識產權的情況,這與晉華無關。
即便鎂光和聯電存在知識產權糾紛,那也應該由鎂光和聯電這對當事人之間解決,不應該由案外第三人晉華來承擔負面后果。在整個事件中,即便要找責任承擔者,也應該是聯電,而不是晉華,晉華只不過找合作伙伴的時候遇人不淑,純屬躺著中槍。
整個事件中,鎂光、聯電、晉華都是輸家:
晉華因鎂光制裁處于停擺狀態;
鎂光的數款產品在中國大陸被福州中院裁定禁售;
聯電則因福建晉華事件導致的律師費等各種費用支出為2300 萬美元(根據聯電的 2018 年第四季度財報)。
另外,晉華還有一個巨大的敗筆——技術依賴聯電 研發中心設在境外。
把研發中心設置在境外,是晉華的一大敗筆。因為如果把研發中心放在中國大陸,那么,國外大廠要調查取證會比較麻煩,而晉華和聯電合作的研發中心恰恰設在臺灣地區的南科廠區,這讓鎂光很容易狙擊聯電和晉華。在晉華被制裁之后,聯電馬上撤出了上百名技術骨干,直接導致晉華研發工作停擺。
那么,為何當初晉華和聯電不把研發中心放在境內?
首先,臺商不愿意。一直以來,臺商在與大陸廠商技術合作中都是非常保守的,在技術上可謂嚴防死守。
其次,研發中心放臺灣也更省錢。因為辦公大樓、研發設備、研發人員全部遷移到中國大陸,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特別是如今中國大陸一線大城市房價、地價節節、生活成本攀升的情況下,研發中心放在中國大陸,成本優勢已經沒有了,反而還要額外支付一比搬遷費用。
而在整個過程中,晉華是純資本,缺乏一個有經驗的技術團隊,因而即便資料全部給過來,晉華也消化不了,因而聯電才是項目研發的實際主導者,話語權掌握在聯電手里,對于聯電來說,無論從經濟性,還是從技術保密性的角度看,放在臺灣地區的南科廠區,顯然對自己更有利。
堅定不移自主研發
鐵流希望,國內企業應當把更多精力和資金放在自主研發上。對于技術轉讓有充分的準備和預案,避免重復遭遇制裁后,合作方爽約就抓瞎的情況。
對于技術轉讓,不能有過高的期待,特別是不能對臺系企業報以過高的期待——根據此前規劃,福建晉華于2018年9月投產,月產能為6萬片。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家級項目,在技術上完全依賴聯電,采用出錢委托聯電研發,共享技術成果的發展模式,抗風險的能力極差。
鐵流認為,晉華與其從聯電那里獲取技術,還不如直接從鎂光那里獲得技術。
就技術引進來說,如果國內已經有團隊取得了一定成績,那么就應當直接扶持本土團隊,哪怕本土技術比引進的技術差一些,也應當扶持本土的。
如果本土缺乏已經成型的技術團隊,那么,引進技術后,首當其沖的是消化吸收和在創新,而不是直接把引進的技術包裝成自主。
合肥長鑫在說明技術來源和實現再創新之后再發布的做法是非常負責的。
目前,國內“自主研發”、“自主可控”出了很多亂象。
比拿開源軟件改改吹自主,或買國外技術授權吹自主,或引進技術后不說明來源,發布誤導信息讓大眾誤以為是從零開始自主研發的純自主。
這些做法雖然能在短期蒙蔽一些人獲取巨額利益,但從長期來看,會對真正做自主事業的企業造成傷害,并使老百姓對本國企業的技術信用產生不信任感。
文末,鐵流也潑一盆冷水,由于在原材料、設備等方面,國內還是高度依賴進口的,因而希望對于合肥長鑫量產10納米級第一代8Gb DDR4的事情,大家不要沸騰體,萬一引來川普的關注,直接在原材料和設備等方面卡脖子,合肥長鑫會非常麻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