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6年提出向“科學進軍”,中國也要研究半導體科學,把半導體技術列為國家四大緊急措施之一以來,中國半導體產業已經走過了60 多年的歷程,作為新中國的孩子,在西方國家嚴格的技術封鎖情況下,中國半導體產業雖然在諸多方面與國外仍有較大差距,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是著實不易的。
養自己能力是成功的重要前提。過去,中國企業非常熱衷于引進國外技術,但在自身能力的培養上不太重視,引進技術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由于摩爾定律的存在,半導體行業每18個月就更新升級一次,這導致國內企業很容易陷入引進一代,落后一代,反復引進的怪圈。在能力培養上,申威團隊做的非常好,申威團隊在創立之初,就著眼于自主研發,從零開始定義CPU的指令集并設計CPU,而且禁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19年里默默無聞埋頭苦干,通過19年的自主研發和技術迭代演進培養自己的研發能力。正是依靠19年的技術積累,申威團隊能夠在制造工藝落后美國英特爾公司兩代的情況下,開發出性能不輸于英特爾的超算芯片,并助力神威太湖之光超算多次在TOP500獨占鰲頭。
堅守紅色精神,保持理想信念是取得成功的思想保障。一直以來,中國并非沒有培養出芯片行業的人才,只是培養出來的人才很多都飄洋過海,在美國硅谷為美國科技公司服務。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國內單位和企業無法給出美國科技公司開出的薪酬和研發條件??梢哉f,一些國內頂尖人才選擇留在國內,就是基于理想信念和報國之心。這方面,龍芯團隊可以說是用紅色精神武裝頭腦的典范。龍芯團隊首席科學家在博士畢業時獲得公費出國的機會,但在他的導師下夏培肅院士的勸說下留在國內,并發誓“這輩子不給外國資本家打工”。龍芯公司員工在薪酬明顯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情況下,拒絕獵頭公司百萬年薪的誘惑,依靠紅色精神支撐砥礪前行,經過18年的長征,在航天、裝備、交通、電力、安全、金融等行業實現了部分國外芯片的國產化替代。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歷程,可以說是過往風雨交加,前路道阻且長,但幾十年所取得的成就經驗也告訴我們,只要注重方式方法,中國企業完全有能力把芯片產業做起來,實現自力更生、自給自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