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幾大電信網絡運營商相繼發布2019年第二季度財報。
從財報中可以發現,“5G Home”業務基本上已經失敗了——雖然在9個月前,美國第一大運營商Verizon對“5G Home”的市場發展前景非常看好,但經過實踐后發現,用5G完成替代家庭固網寬帶接入缺乏可操作性,屬于大坑。Verizon的競爭對手已經對Verizon的“5G Home”業務不屑一顧。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鐵流在以前的文章里已經分析過,由于技術和成本的因素,光纖和WIFI會是室內場景的王者,而蜂窩通信的優勢在于廣域覆蓋。
目前,WIFI和蜂窩通信已經形成了明顯的楚河漢界——在室內場景光纖和WIFI相對于4G成本更低,流量免費,網速更快,信號也更穩定。而在室外場景,2G/4G能夠提供廣域覆蓋,因而是剛需。
真正的高科技是物美價廉,便宜好用的,這方面光纖就是最佳例子,高錕因為光纖獲得諾貝爾獎實至名歸。根據2019年中移動的普通光纜招標結果的公告,光纖的價格為裸纖6分/米,比同等長度的面條還便宜。光纜價格在54.40-63.27元/芯公里之間(不含稅)。
正是因為物美價廉,光纖成為信息傳輸的大動脈。大家都用有線網絡去接近用戶,在盡可能靠近用戶的地方設置基站,4G、5G基站則成為信息傳輸的毛細血管。
美國Verizon的“5G Home”業務失敗,根源就在于無視技術,“為了5G而5G”。
就家庭環境來看,有線和WIFI顯然比5G實用。就成本來說,路由器、網線都很便宜,給自己的電腦配一根六類網線,就上網的網速和穩定性來說,比5G強太多。手機接WIFI,流量也是免費的。而5G的流量則是要收費的。
美國運營商Verizon的5G套餐資費分為三檔:第一檔,85美元/月(約合人民幣570元),僅可流暢觀看480p視頻,網速大概是2Mbps(具體下載速率為256KB/秒)。第二檔,95美元/月(640元),可流暢觀看720p視頻,網速大概是4Mbps(具體下載速率為512KB/秒)。第三檔,105美元/月(約合人民幣700元),不對網速進行限制,用戶可以真切體驗到真正的5G速度。
對客戶來說,一個是流量免費的WIFI,一個是流量收費的5G,肯定是選擇免費的WIFI。
另外,當下5G信號室內覆蓋非常糟糕。一位運營商員工就表示:
室內的覆蓋更是擔憂,常常是信號滿格,沒有速度。
一個血淋淋的事實,一個5G基站,目前的核心網,只能承載5到10名用戶滿血負載..
國內用中頻尚且如此,美國用毫米波在信號覆蓋上則更加坑。何況NSA模式下,核心網也是一個瓶頸,極大的影響力5G的用戶體驗。
因此,“5G Home”在商業上慘敗實屬正常。這給國內一批鼓吹搞5G電視和5G家庭方案的人敲響了警鐘。
另外,談一下WIFI。WIFI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進步。
在1997年制定的第1代WiFi 802.11最高傳輸速率僅2Mbit/秒。到了1999年制定的第二代WiFi 802.11b最高傳輸速率提高到11Mbit/秒。2003年第3代WiFi 802.11 g定案,最高傳輸速率躍升至54Mbit/秒。2009年第4代WiFi 802.11 n問世,基礎傳輸速率達72.2 Mbit/秒,最高傳輸速率可達450Mbit/秒。2014年1月802.11ac Wave 1發布,最高傳輸速率866Mbit/秒。2016年6月802.11ac Wave 2發布,最高傳輸速率達1.73 Gbit/秒。最近,WiFi802.11ax,也就是WIFI6登場,傳輸速率理論上最高可達9.6 Gbit/秒。
由于WiFi 6使用不少與5G同樣的技術,因而有網友調侃5G是運營商的大號WIFI。正是因為WiFi 6使用不少與5G同樣的技術,兩者很像,因而WIFI6也具備低時延,且可連接大量設備的功能。
此前,5G的支持者一直鼓吹智能工廠,但智能工廠中97%依賴有線網絡,2%走WIFI,蜂窩通信連1%都不到。由于WIFI具備高網速和流量免費的特點,而且兼具低時延和大量設備鏈接功能,因而在智能制造中,有線+WIFI的模式顯然比用5G更加現實。
何況,智能工廠的網絡必須是專線,不能用公共網絡,而有線+WIFI可以很簡單的滿足工廠的定制化需求。可以說是價格便宜又好用的組合。
總而言之,室內場景光纖+WIFI占據統治地位,在這方面即便由于行政指令“為5G而5G”,最后的結果也是吃力不討好,最多打造幾個“樣板工程”后,大家還是用光纖+WIFI。
國外分析機構預測,支持WiFi 6標準的芯片,全球出貨量將由今年約3億套,到2022年超越20億套,市場規模大幅超越5G基帶芯片出貨的規模。
對于WIFI6和5G,其實是IT和CI之間既斗爭又融合的體現,由于現在很多鼓吹的5G室內應用場景會被WIFI壓著打,這必然會大幅影響設備商在這方面的營收。國內設備商對于WIFI6是既愛又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