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長城發布公告,正式收購中國電子下屬全資子公司華大半導體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天津飛騰13.54%的股權股權與中國振華集團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天津飛騰21.46%的股權。本次收購完成后,中國長城將合計持有天津飛騰35%的股權,成為天津飛騰的第一大股東。
鐵流認為,這次收購其實是CEC內部資源整合,對飛騰來說有利有弊,雖然有助于飛騰實現垂直整合,但對飛騰廣交朋友和建立產業聯盟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長城持飛騰35%的股權有利于垂直整合
近年來,隨著“缺芯少魂”帶來了一系列惡果,集成電路產業越來越被重視,政府和企業在這方面的投入也越來越大。特別是最近幾年國際大環境不睦,使中國對于自主可控和信息安全越來越重視。在這其中,基礎硬件和基礎軟件的國產化替代就是重中之重,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長城收購飛騰成為第一大股東則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的產物。
長城完成本次收購后,一方面可以為中國長城注入稀缺的芯片資產,使長城實現既有整機產品,也有芯片,完善自己的供應鏈。對于CEC來說,則是內部資源的一次優化整合,讓麾下的整機廠能夠有足夠的商業利益作為激勵,去支持麾下的芯片公司。對于飛騰來說,則是有利有弊,不足的方面是會使圈子更加封閉。有利的方面是這種收購有利于垂直整合,這方面華為的麒麟芯片就是典型案例,通過華為終端的整機產品搭載麒麟芯片出售的方式,把麒麟芯片的名氣打出去,并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估計CEC也是打類似的主意,在ARM桌面和服務器 CPU在商業市場上被英特爾吊打,特殊市場也被自主CPU壓著打的情況下,想通過加強內部資源垂直整合的方式打開局面。
本次收購會導致飛騰的圈子越來越封閉
中國長城收購飛騰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會使產業圈子越來越封閉,一些在業務上與中國長城有沖突的整機廠,恐怕就不會優先選擇飛騰CPU,或者是降低飛騰CPU的采購優先級。
畢竟,這是IT產業的商業規律。
早些年,英特爾的工藝獨步天下,但即便英特爾開放了代工業務,像AMD等公司,也不可能選擇英特爾,而是選擇商業利益與自己沒有沖突的臺積電。在英特爾收購了阿爾特拉之后,更是把自己為數不多的潛在客戶又趕跑了幾個。在英特爾收購阿爾特拉之后,賽靈思是根本不會考慮去英特爾流片的。三星之所以把自己的芯片代工業務獨立出來,也是為了更好的去市場上“攬活”,消除客戶的顧慮。
而中國長城收購飛騰,則會產生類似的效應,使很多與長城有沖突的整機廠對飛騰抱有疑慮和警惕,或在合作中降低飛騰CPU的優先級,轉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和自己不存在利益沖突的CPU公司。
而產業生態的建設是需要大家齊心協力的,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偉人也曾說“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
而長城這次收購,則憑空為自己和飛騰增加了不少競爭對手,起到了“粉絲變成路人”、“路人變競爭對手”的效果。
PC服務器橫向整合是王道長城縱向整合前景有限
目前,全球IT行業有兩種整合方式,一種是橫向整合,一種是縱向整合。
橫向整合的最好例子就是英特爾和微軟,各自只做CPU和操作系統,主板、內存、硬盤、電源,以及整機產品交給華碩、三星、聯想等廠商來做。橫向整合方式的好處是可以“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有利于建設產業生態,盡可能降低成本。
縱向整合的例子則是當年的IBM、DEC、SUN等公司,硬件、軟件、整機一起做,優點是提供整套解決方案,可以充分軟硬件磨合性能不錯,在定價上具有很高話語權(橫向整合的華碩等整機廠缺乏定價話語權)。缺點是由于缺乏產業鏈的協同作戰萬事自己做,“事必躬親”的結果就是整套方案非常貴,然后“勸退”客戶,最后像諸葛丞相一樣“出師未捷身先死”。
最后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縱向整合的IBM、DEC、SUN等公司被橫向整合的英特爾打的丟盔棄甲,就當時來說,Power、Alpha、Sparc CPU的性能更好,但X86更具性價比,而且產業生態更加完善,軟件也更加豐富。正是依靠性價比和生態優勢,橫向整合的英特爾打垮了CPU性能比自己更強的競爭對手,一直穩居桌面和服務器CPU霸主的寶座。
另外,垂直整合成功還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該公司的整機產品市場份額和品牌認可度有較高的要求。在智能手機上,垂直整合蘋果和華為都做的比較好。而這兩家公司能夠成功的關鍵就在于其整機產品具有較高的市場份額,以及品牌認可度較高,可以依靠消費者對其品牌的認可站穩高度市場進而獲得豐厚利潤。
而這個條件,目前中國長城在個人電腦和服務器上并不具備。就垂直整合來說,華為、聯想、曙光、浪潮等整機廠比長城具備更強的實力。
媒體報道夸大其詞
報道中稱:
天津飛騰成立后陸續推出了多款國產高性能CPU,包括應用于入門級服務器的FT-1500A/16、桌面終端的FT-1500A/4、應用于高端服務器和高性能計算的FT-2000+、應用于嵌入式工控的FT-2000A/2等,產品性能在各自對應的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最新的FT-2000+64核高性能通用微處理器在多項指標上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誠然,以當下國內媒體的專業水平很難做到報道盡善盡美,媒體報道中的內容是值得商榷的。
飛騰CPU并非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更遑論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就桌面和服務器CPU最關鍵的單核性能來說,FT-1500A/16和FT-1500A/4的sepc2006成績為10—11,這個水平與同時期的龍芯和申威CPU來說并沒有什么優勢。就多核性能來說,FT-1500A/16的性能也遜色于SW1621。
就之后的FT2000+來說,sepc2006單核性能大約12+,相對于一些sepc2006單核成績在20左右的自主CPU,已經有一點跟不上了。就多核性能來說,華為的ARM服務器CPU也比FT2000+要強。
可以說,“飛騰產品性能在各自對應的領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并不客觀。
而就FT2000+的多核性能,其實是堆核心數的結果,用64核去對戰英特爾18核,雖然多核性能不錯,但無法回避單核性能的不足。而且堆核心數量還帶來芯片面積過大成本偏高,以及無法勝任對單核性能要求較高的任務等問題。
另外,飛騰單核性能在過去5年中始終維持在10—12+的水平,這使不少網友對飛騰所謂的自主可控抱有疑慮。畢竟,在SPARC轉ARM的時候,IPC獲得了大提升,但在轉ARM之后,IPC反而多年沒有起色,這種情形比較詭異,與堅持自主研發的龍芯和申威完全相反。
飛騰無法成為中國版英特爾
雖然國內諸多ARM的支持者一直強調ARM是“國際主流”、“ARM自主可控”,指責自主CPU是“閉門造車”,“商業上死路一條”。但從ARM制裁華為和中興的事件看,ARM存在很高風險。
而從實踐上看“國際主流”的ARM也未能給飛騰帶來商業上的成功。根據相關資料,飛騰2018年營收為數千萬元,還不到龍芯的三分之一,由于龍芯能夠獲取的資源,遠遠不能和背靠CEC的飛騰比,在這種情況下,龍芯還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
從全球桌面、服務器CPU市場格局來看,縱向整合只能在局部市場求存,橫向整合才是王道,飛騰垂直整合模式,可以成為中國版的IBM,賣整套方案和服務,但很難成為中國版的英特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