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是個筐,啥都往里裝!
中國的投資人、創業者,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一股力量。指哪兒打哪兒,要誰好誰就好,要誰亡誰就亡。
過去兩年最火的共享經濟,就拜他們所賜,把一些企業捧上了天,待搜刮完紅利、薅完羊毛,然后再把它們狠狠的摔在地上。以共享之名,行搶劫之實,創虛假繁榮,造資源浪費。一地雞毛、滿目蒼夷。
這不是聳人聽聞,也不是鼓弄是非。一切都擺在眼前,從O2O到共享經濟,到無人貨架,到人工智能,到區塊鏈。有一群人,他們造風口、造潮流,他們所向披靡,他們出手兇狠。他們賺得盆滿缽滿、抽身離去,離下多少人負債累累、舔舐傷口。
共享單車,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僅2017年,共享單車企業融資總額就達258億。它們,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把一些年輕人送上巔峰,然后放手讓他們自由落體墜下;給一些制造企業帶來高潮,待共享單車停擺,急劇減產而暴斃衰歇;給街頭巷尾添上五顏六色,而后廢銅爛鐵、堆積成山。
如此多金,如此代價,也就換了一個摩拜、ofo、哈羅以及正在恢復氣血的小藍,成就了那少數幾個人的盆滿缽滿和人生巔峰。也就換來了個新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虛名。
請那煽風點火者,請那推波助瀾者,請那拍手稱快者,捫心自問:抱著那一輛輛車仔細端詳、研究、心想,這是哪門子的新四大發明?
有人會說,這就是商業!那是,我啞口無言。我們的大把社會資金、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所有社會的目光,就這樣簡單的一股腦的聚焦于縹緲的潮流和風口。敢問,人工智能廣泛應用的進展怎樣了?生態環境、生命科學、航天飛行、疾病災害這些的創新研究怎樣了?
我們在潮流里翻滾,別人在科技軟實力上狂奔;我們在朋友圈里表達祖國的強大,人馬斯克把私人火箭送上了天。
2018年清明之際,以摩拜投入美團的懷抱為標志,中國共享單車的故事算是正式完結。
伴隨著曾經的共享經濟熱潮,共享單車之后,共享充電寶、共享睡眠倉、共享雨傘,啥都裝進了共享這個筐。當然,等待他們的是一個個的倒下。
回過頭,我們再次盤點這些一個個激情至死的亡魂,以讓后人警醒、讓來者慎重。
1
共享單車:
投入超600億,幾乎全軍覆沒
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 2017年共享單車領域融資金額達258億元。2018年,頭部范圍的共享單車企業中,ofo3月再融8.66億美元(近55億元),摩拜賣給美團計37億美元(約233億元),滴滴接管小藍單車耗資不詳。僅對看得見的金額進行統計,加上占用的押金,共享單車累計投入應該會超過600億元。
(2017年共享單車融資統計)
隨著摩拜賣身美團、阿里加碼ofo及投資哈羅、滴滴接管小藍,共享單車領域的頭部公司基本宣布全部繳械成為巨頭生態中的一枚棋子。共享單車故事獨立講下去的時代,基本結束。想一想去年那些相繼倒閉的第二陣營的公司,賣身或依附巨頭對還存活的共享單車公司而言,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2017年陣亡的第二陣營共享單車企業)
這些公司能夠出現在公眾視野,已經算幸運的。更多的共享單車企業,你我甚至還沒見過它的顏色、聽過它的名字,它們就已經銷聲匿跡。
2
共享汽車:
去年融資近15億元,前途未卜
伴隨共享單車火熱,2017年下半年開始,共享汽車也開始受到資本關注。2017年下半年以來,共享汽車融資明顯加碼。其中,PonyCar、Gofun、TOGO途歌等共享汽車品牌新一輪融資的金額都突破一億人民幣,PonyCar的C輪融資金額更是高達2.5億人民幣。據媒體數據統計,去年共享汽車融資近15億元。
目前,共享汽車的融資金額遠不如共享單車行業多。但共享汽車所需要的資金可能遠超過共享單車的需求。共享汽車前期投入的成本要遠高于共享單車。因此,受資金限制,規模難以擴大,用戶使用的便利程度也不會高。目前,也看不到巨頭參與其中。同時,共享汽車的盈利問題,可能更加遙遙無期。此外,共享汽車還面臨停車費用高、充電困難等諸多影響用戶體驗的問題。
去年,就有2家共享汽車宣告壽終正寢。友友用車創始人李宇曾對媒體表示:“共享汽車目前難盈利,費用完全不能打平成本。”盡管有預測共享汽車會是個大市場,如果最終要打出規模,那必將是一場比共享單車投入更大的消耗戰。
3
共享充電寶:
融資20億,風口正在銷聲匿跡
要不是王思聰與陳歐關于共享充電寶“吃翔”的打賭,共享充電寶很多人都不會有特別的關注。即便如此,乘著共享經濟東風的共享充電寶也融資達20億元。去年,該行業還一度創造了“40天達成12億元融資”的商業奇跡。
而實際上,去年上半年開始,共享充電寶就開始洗牌。偽需求、不符合手機發展趨勢、行業混亂,共享充電寶盡管還有的在強撐,它甚至不可能有一個如共享單車一樣的未來。
據媒體報道,剛剛到去年底,樂電、小寶充電、泡泡充電、創電、放電科技、PP充電、河馬充電等7家企業均已走到項目清算階段。
4
共享雨傘、共享睡眠倉、共享紙巾,
幾乎淪為笑談
當年雷軍說,只要站上風口,豬也能飛起來。
可迎風飄揚的豬們在今日也有了是否注水之分,有些就明明假借了風口。
正如現下在資本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的共享充電寶,以及雨傘、籃球等這些千奇百怪的衍生套路。明明都是租賃的生意,卻生生給包裝成了共享經濟。
其實從共享單車開始樓就被帶歪了。對于摩拜、ofo、小藍、小鳴而言,都是非常明顯的B2C分時租賃的業務模式,早已偏離了共享經濟的本質,卻巧借了“共享”之名。目的無非是給市場畫一個更大的餅,索要更高的估值。
因為共享經濟最起碼應該是去盤活閑置資源,有償與他人分享,從而提升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反觀共享單車和充電寶卻都是在人為制造新的資產和新的需求。其收取押金和使用費的方式,與我們去景點游園時,租個電動車逛逛本質上并無區別。
所以還是互聯網人有文化,把文字概念玩兒的很溜,混淆了很多人對共享和租賃的認識。但從我們投資機構的角度,通過商業價值本質,兩者還是有著一目了然的區別。
“共享經濟” 原本也不是新鮮事物,這一領域最具代表性兩家公司 Airbnb 和 Uber 問世都已有 8、9 年之久。房東和車主們利用閑置的房間、車輛獲得收益,使用者可以用較為低廉的價格享受到服務,大家各取所需,那個時候的共享經濟還是很純粹的。
不少觀點認為,“共享經濟” 路子跑偏,要算在摩拜、ofo 這些共享單車頭上。但其實從 Uber 與滴滴、易到幾家的補貼大戰開始,共享出行的本質就已經改變了。大量的專職司機涌入平臺,讓車主們利用車輛閑置時間賺取外快的說法也早已被人拋諸腦后。
前《21 世紀商業評論》主編吳伯凡是這樣定義共享經濟的:
將冗余所有權轉讓出來,讓別人擁有臨時性的使用權,從而為供給方和需求方同時創造價值,是謂共享經濟。
注意這里強調的是 “冗余”,即供給方所出租的資源,應是自己閑置的,從這一點來看,很明顯如今的滴滴早已不屬于這類范疇,認真對照來看,順風車倒是真正的 “共享經濟”。
而對于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后來者而言,“共享經濟” 四個字更像是一層華麗的包裝。
客觀來講,無論是無樁模式還是電子鎖,共享單車確實有其創新所在,也切中了人們短距離出行的痛點,因此才會有今天的火爆局面。但與此同時,它也成功地偷換了 “共享” 的概念。
小黃車 ofo 可能一開始還是抱著做共享的念頭的。按照他們在官網的規劃,ofo 希望在未來不生產自行車,只連接自行車,還鼓勵用戶將自己的單車加入 ofo,換取免費騎行權益。
然而,代工廠接到手軟的訂單顯示 ofo 應該是已經忘了自己說過的話了。連大名鼎鼎的鳳凰自行車都成為了 ofo 的代工廠,拿到了一份 12 個月內不少于 500 萬輛共享單車的訂單。建議 ofo 還是把官網的理念宣傳頁的文案換成 “ofo 希望在未來不生產自行車,只連接代工廠與自行車” 比較合適。
(圖片來自:網易新聞)
其他的共享單車廠商也在做著拯救自行車制造廠的事。自打共享單車火了以后,各大自行車廠都開啟了瘋狂加班的模式,騰訊科技根據各供應商的產能,僅摩拜和 ofo 在 2017 年的投放量就將超過 3000 萬輛。
由企業集中采購車輛并將其使用權銷售給顧客,摩拜們的做法本質上與傳統的單車租賃企業并無兩樣,跟與 “共享” 二字根本不沾邊,但這卻為后來者指明了一條道路。不管三七二十一,似乎只要跟 “共享經濟” 掛鉤,就能搏得眼球,贏得資本青睞。
將商品放到線上,開發一個 app,就可以搖身一變成為共享經濟大軍中的一員。所謂的共享雨傘、共享床鋪、共享汽車莫不如是。
(圖片來自:搜狐)
3 萬把共享雨傘押金 19 元,半小時收費 0.5 元,雖然投放了沒幾天,就全部被人拿回家,但這應該是一段經典的營銷案例,必將載入中國銷售史冊。
到今天,我們看到的卻只是:投進去1000多個億,最好不過一個滴滴,以及只能委身巨頭的摩拜、ofo及哈羅們。如果要說,我們的共享經濟,除了發明了一種新的搶奪市場方法論外,很難找到它們給中國的科技、社會帶來了怎樣的創新和改進。
有這么一個段子,大概能夠表達此刻我內心最想說的話:
中國受過極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們,聚焦在被稱為“創業導師”的中年男人們周圍,一起徹夜不休地燃燒生命,只為在一輪又一輪如何送菜送飯、洗車洗腳、美容美甲、搭訕艷遇、借高利貸、聯結窗簾和電冰箱的挑戰賽中博出更好的名次,然后擊鼓傳花,快速傳給下一棒......大西洋和太平洋彼岸很多巨頭公司的創始人,他們在骨子里并不是商人,而是geek。熱衷于創造新奇的事務,熱衷于解決難題,熱衷于在某個極細分的產品上把質量和性能或功能做到極致,這是geek的天性......
科技,在這一刻,非常殘忍的拉開了國與國之間的差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