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方大多數國家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下財富縮水、GDP驟降的時候,挪威的國有主權基金卻大幅度地增值了,增值的結果使挪威的國有退休金基金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主權基金,此基金已擁有全世界股市財富的1%以上。挪威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0.07%,這么少的人,擁有這么多的財富,可以想見其富裕的程度。
在今年聯合國公布的人類發展指數(HDI)的排名榜上,挪威名列第一,是世界上182個國家中生活質量最好的。人類發展指數是由三個部分組成,不僅含有標示物質財富的人均GDP,還有標示健康的預期壽命指數和標示教育水平的指數。在這個排名榜上,多年來挪威總是名列前茅,美國要比挪威落后十多位。
挪威的發展模式與美國不同,經過金融海嘯的考驗,挪威思路顯示了它的優越面。美國模式強調消費拉動,沒有錢也要消費,鼓勵負債消費來刺激經濟。挪威正好相反,有錢也不肆意消費,而是把錢用于理性的投資。挪威主權基金的錢主要來自石油收入,它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理性的投資和消費計劃。基金主要用作有利于未來發展的投資,每年只允許動用基金總額的4%來作政府支出的消費。這4% 是估算出來的基金年回報率,也就是說,只消費利息,不動用本金。正是因為挪威持有大量投資的本金,當金融海嘯使世界股市大跌之后,挪威乘機“抄底”,購買到巨額低價優質股票,讓挪威主權基金大幅增值。
除了在消費和投資方面不同,挪威模式在另外兩個方面也表現出與美國模式的差異。其一是挪威的國有企業在經濟中占的比例;其二是挪威對社會發展、社會公正所持有的價值觀。
北海石油帶給英國和挪威不同的“財富”
挪威的國企在經濟中所占的比例是相當大的,尤其是和美國或其它發達工業國相比。挪威的石油產自北海的海底油田,北海的石油主要由挪威和英國擁有。挪威開采北海石油的公司是國企,英國開采北海石油的公司是私有的跨國大公司,主要有不列顛石油公司、殼牌公司等。
自從20世紀70年代北海油田大量開采以來,石油給挪威和英國都帶來了可觀的收入。挪威建立了主權基金,把這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帶來的財富作了長期的、理性的投資,使財富可以在未來由全社會分享。英國沒有建立主權基金,石油財富或者成了跨國公司的巨額利潤,或者成了政府的稅費收入,這些收入都“及時消費”了,沒有為社會做有利于未來的理性投資。
金融海嘯發生之后,挪威和英國的經濟狀況形成鮮明對比。挪威有石油收入積累的主權基金在手,抄底世界股市,使全民財富大增。英國政府手中的石油財富早已被消費了,不僅沒錢來抄底,連對抗海嘯的應急資金都沒有;石油跨國公司更不會掏出自己的利潤來幫助英國緩解海嘯的沖擊。為了應付金融海嘯,英國的財政赤字飆升,劇增一倍多,而挪威則安然享受著財政盈余。
面對如此鮮明的對比,許多英國人深感后悔,當初為什么沒有像挪威那樣建立一個石油收入的主權基金呢?其實早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前,一些英國的智庫就發出過這樣的聲音。2006年,新經濟基金會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指出英國已經揮霍浪費了北海石油的大部分財富,應該懸崖勒馬,盡快建立一個“石油遺產基金”,向挪威學習。這個報告雖然獲得媒體的大量報道,但在熱衷“美國模式”的英國政治大氣候中,國有的石油基金始終也沒有建立起來。
英國曾經擁有過許多國企,二戰之后是“國家資本主義”崛起的時代,英國和其它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大量國企。這些國家通過國企快速達到了馬歇爾計劃制定的經濟目標,實現了戰后的重建。政府給了這些國企許多保護和優惠,讓它們處于壟斷地位。它們沒有競爭的壓力,漸漸變得越來越低效。后來許多政府還把國企當成解決失業問題的工具,讓國企大雇冗員,給國企大發補貼,使國企惡性膨脹。到了六七十年代的時候,許多國家的國企都成為低效、龐大、愚笨的“大恐龍”,成為政府不堪忍受的財政赤字負擔,并引起了通貨膨脹等宏觀經濟問題。
于是,一個宰殺國企大恐龍的時代來臨了,英國的撒切爾夫人政府是這個時代的先鋒。鐵娘子快刀斬亂麻,把大量的國企都私有化了。私有化的確減輕了政府的財政赤字壓力,穩定了宏觀經濟,撒切爾主義因此風靡。撒切爾主義和美國模式如出一轍,都是強調私有化、自由化的,堅信“市場無誤、政府有害”,主張要縮小政府、要放任市場,這是自1980年代以來西方主流經濟的共識,享有風行全球的話語權。
在對國企恐龍進行私有化宰殺的大潮中,也有一些國家沒有采用大規模私有化的方法來解決國企低效的問題,它們悄悄走了另一條路:改造國企,迫使恐龍進化。它們引進了私有企業的一些優良的經營管理方法,改造國企的治理制度。它們不再給國企撥款補貼,迫使國企要到資本市場上籌募資金,增強其責任感。它們讓國企在市場上面對全球化的競爭,通過競爭來進化。
經過改造,有些恐龍的確進化了,成為了21世紀世界經濟舞臺上的重量級明星。挪威的石油國企,就是這樣一條進化了的恐龍。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成立于1972年,業績表現一般,為了使它能進一步優化,挪威國會2001年授權該公司的股票在奧斯陸和紐約上市。股票市場價格的升降和公司的業績表現掛上了鉤,促進了改革,增強了公司經營管理的責任和能力。目前,這家挪威國企已在深水石油開采生產領域成為世界明星,它創新了幾項最先進的技術,它的業務已遠遠超越北海油田,進入了西非、墨西哥灣、巴西海岸等地。
理性的好心得到理性的好報
挪威之所以在經濟中保持較高的國企成分,和挪威對社會發展所持的價值觀有直接的關系。權威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曾對挪威的社會經濟發展作過一個研究報告,(OECD是全球30個市場經濟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美國、英國、挪威都是其成員),分析了挪威的社會價值觀對其公共政策的影響,指出北歐的治理模式和價值體系影響了挪威的政策取向。“(挪威)公共政策強調的價值是平等、凝聚、高社會福利。這些價值促成了較大的公有部門,高稅收,多國企,重管制,其目的是要保證全社會都能享受到相似的生活水平。”
這個價值體系不僅使挪威有較多的國企,也使挪威的國企有較大的企業社會責任感,而不單純追求公司利潤最大化。譬如,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努力使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更加“環保”,它在天然氣田中把二氧化碳過濾出來,重新泵回地下,雖然增加了公司的生產成本,但是有益全社會的環保;它還建造了兩個大型回收碳化物的系統,避免廢氣污染大氣。生產石油要排放二氧化碳,世界上每生產1桶石油平均要排放19公斤的二氧化碳,但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只排放7公斤。另一個挪威大型能源國企,致力于研發各種最先進的清潔能源,如海水中的鹽能等等。挪威雖然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能源,但它使用的電能98%以上來自清潔的水電,而不是燃燒油氣的火電。
挪威的主權基金對投資有很嚴格的社會責任要求,設立了專門機構審查投資的公司,不投資那些會危害社會的跨國公司,譬如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公司、生產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的公司、生產煙草等等的公司,盡管這些公司可能給基金帶來高利潤的回報,但它絕不染指,不“因利忘義”。
挪威是世界環保的積極推動者,以身作則地實行許多環保措施,除了上述生產投資方面的環保措施,在消費方面也有許多相關措施。譬如限制使用私家車,雖然挪威是石油生產國,它卻不鼓勵國民多開汽車,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交通服務,還征收高額燃油稅。
美國的行為截然相反,美國是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國家之一,在布什執政時期,美國總是拒絕承擔責任減少排放,強調減少排放會限制消費、會影響經濟發展,還振振有詞地說,即使美國減少了排放,那些新興發展國家如中國印度也會增加排放,所以美國不必做“冤大頭”。北歐的價值觀卻使挪威默默地作做了“環保冤大頭”。
在金融海嘯爆發之前,許多人也許會嗤笑挪威是“冤大頭”,但當金融海嘯橫掃過后,人們驀然發現,“冤大頭”并不冤,不僅不冤,還大賺了一筆。好心得到了好報。挪威的經驗顯示,理性的好心是可以得到理性的好報,也許不能得到短期的、急功近利的好報,但能得到長期的、歷史性的好報。
(作者為牛津大學博士)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