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光伏企業仍在為歐盟反傾銷調查苦惱之際,9月25日,以德國公司SolarWorld牽頭的20多家歐洲光伏企業,又向歐盟委員會提起新的貿易訴訟,指控中國光伏制造商獲得“非法”政府補貼,要求歐盟對產自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進口關稅。這標志著歐洲制造商針對中國競爭對手的法律行動進一步升級,在反傾銷的基礎上增加了反補貼。
“這早在我們企業的預料之中。”昨日,英利綠色能源高層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英利在隨后的聲明中稱,從未收到任何非法補貼。
目前,中國光伏企業就歐盟反傾銷的抽樣問卷提交完畢。業內人士分析,歐盟對反補貼調查立案將不可避免。在中國與歐盟一些國家政府愿意通過磋商來尋求妥善處理光伏反傾銷調查案之際,反補貼調查的啟動為歐盟再次增加了談判的砝碼。
此前的7月24日,向歐盟提起對中國光伏企業反傾銷調查申訴的,同樣是Solar World。9月6日,歐盟剛剛宣布就反傾銷申訴立案調查。
歐盟目前是中國光伏企業最主要的出口市場,出貨量占到中國光伏企業的70%左右。此次中歐貿易摩擦是全球金額最大的光伏行業調查,涉及歐盟從中國進口的價值210億歐元的商品。
在全行業大虧損的同時,中國光伏企業又接連遭遇海外訴訟。
多家中國光伏企業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稱,說中國政府對光伏行業進行補貼是沒有依據的。
今年3月份,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初裁結果是:決定對中國太陽能電池組件征收2.9%到4.73%的初步反補貼稅。在此基礎之上,5月份,美國商務部又決定加征至少31%的初步反傾銷關稅。
對于應對措施,上述中國企業稱仍需等待歐盟方面是否立案的最終決定。根據規定,歐盟將在45天內決定是否立案。如果發起調查,歐盟委員會可在九個月內加征臨時關稅。
英國金融時報引用貿易律師的話表示,相對于反傾銷案,反補貼案在歐洲要少見得多,部分原因是反補貼案較難舉證。
貿易摩擦升溫
由歐洲25家太陽能面板企業組成的EUProSun組織25日在其官網上發布公告,稱其已向歐委會提起申訴,指控中國同業從非法補貼中獲得不公平優勢。這是該組織繼之前反傾銷指控后的又一次申訴。
EU ProSun的主席是Solar World公司的副總裁米蘭·尼茨施克(Milan Nitzschke)。
米蘭·尼茨施克在公告中稱,“中國的銀行給太陽能設備生產商提供低息貸款,如果借款商家無法還貸,它們可能會勾銷貸款、無限期延長還款期限,或者讓政府控制的其他實體來代還,這樣,中國太陽能設備公司就能更容易、更低價地獲得資金,風險也大大減少。”
米蘭·尼茨施克認為,如果沒有無窮無盡的政府補貼,多數中國太陽能制造商早已破產了。彭博新能源財經公布的最新數據稱,自2010年以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向12家中國太陽能企業共提供了330億歐元的授信。
此外,該組織還稱在出口補貼的幫助下,中國企業已經占據了歐洲80%的市場份額,致使大量的歐洲太陽能企業申請破產。
根據歐盟法律,歐委會將在45天內就這宗最新訴訟是否應正式立案調查作出決定。上述英利綠色能源高層人士表示,從歐盟的程序看,反傾銷與反補貼可以分開進行調查,之前企業已經預料到會有反補貼,而最終立案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此前,歐盟委員會在9月6日決定將對中國光伏生產商涉嫌傾銷一事展開調查。有貿易律師表示,相對于反傾銷案,反補貼案在歐洲要少見得多,部分原因是較難舉證。
現階段,國內四大光伏行業巨頭在歐洲的公關工作主要是聯合了近100家美國、歐洲當地的光伏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擬站在歐洲企業的角度對歐盟“雙反”的危害性進行闡述。
禍不單行,歐盟對華貿易保護趨勢近日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就在昨日,應歐洲自行車生產商協會的申請,歐盟決定對原產于中國,自印尼、馬來西亞等國轉口的自行車進行反規避立案調查。歐盟從1993年起就一直對中國產自行車征收反傾銷關稅,并將反傾銷稅從30.6%提高至48.5%,還在近期發起了反補貼調查。針對歐盟的做法,有些企業便選擇繞道出口,而一旦反規避調查成立,中國自行車輸歐大門幾乎將徹底關閉。這種對同一產品采取“三反”的措施在整個國際貿易市場中都極為罕見。
此外,歐盟近日還拒絕了中國陶瓷企業關于市場經濟地位的申請,法院也駁回了中國企業關于貿易摩擦的上訴。
中企搜集資料應對雙反
“對于此次Solar World又提出反補貼調查,我們覺得很具諷刺意義。歐盟是對光伏產業補貼最早、力度最大的地區,中國相對而言是剛剛起步。”阿特斯的相關人士對早報記者稱。
里昂(CLSA)的可再生能源行業分析師Charles Yonts在接受道瓊斯采訪時稱,他認為提出反補貼申訴的做法很可笑,全球所有光伏企業都會以某種形式從本地政府手中獲得補貼,歐洲也不例外。
“單單2012年,就有超過20家歐洲大型太陽能制造商陷入資不抵債的境地。”米蘭·尼茨施克稱,中國政府提供的僅面向本國企業的補貼,促使他們的產量不僅較本土消費需求高出20倍以上,而且是全球需求的近兩倍。
事實上,Solar World接受補貼的力度相當之大。一家中國光伏企業的工作人員向早報記者提供了其所在企業為了應對美國“雙反”整理出來的材料。
材料顯示,Solar World在2003年至2011年期間,共收到直接補貼1.3億歐元。2009年,其又在美國獲得1100萬美元的“俄勒岡州商業能源稅收減免”(Business Energy Tax Credit in Oregon),并立刻以730萬美元的價格轉手賣給了沃爾瑪。然后它還申請了第二輪稅收減免,又獲得了額外的1940萬美元。
美國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的資料顯示,Solar World獲得了“清潔能源廠商稅收減免”,金額為8220萬美元。并且,它將已有的100MW的太陽能光伏制造產能擴大到了500MW。
來自德國的世界可再生能源理事會主席、前歐盟執委會官員沃爾夫岡·帕爾茲(Wolfgang Palz)此前接受《中國能源報》采訪時稱,公允地來說,“中國企業下大力氣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光伏組件成本和價格在有限的時間內大幅降低,目前已達到每瓦5元人民幣的水平,從而大大提高了光伏發電與常規電源的競爭力。沒有中國企業,就沒有世界光伏產業的今天,也就沒有80萬個就業崗位。”
“大家都同時犯了一個錯誤,過于樂觀地估計了光伏市場增速,一廂情愿地認為未來世界范圍內光伏市場發展速度將永遠保持在一個高水平,都迫不及待地擴大產能,致使全球光伏發電設備產能嚴重過剩。” 帕爾茲以今年的數據為例稱,3000萬千瓦(30GW)的市場空間背后,有著6000萬千瓦(60GW)的生產能力。“大家對可能出現的市場增速放緩選擇性地失明了,結果自然可想而知。至2012年年中,幾乎所有的光伏組件生產企業都處于虧損狀態。”
“這不是中國企業一家的錯。德國、美國以及中國企業,都是產能過剩的始作俑者,也是其受害者。”帕爾茲說,“出了問題,大家都習慣找個替罪羊,找個自身以外可以指責的對象,這種邏輯是荒謬的。中國企業的生產線主要產自于德國,大家的設備是一樣的,技術是相當的,只是中國的企業效率更高,成本效益控制得更好,指責中國是不公平的。”
(綜合每日經濟新聞、東方早報消息)
最終結果仍存不確定因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